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王 欣
    2023, 183(3): 1.
    国际传播能力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显性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外语专业而言,高级写作能力、对外翻译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内涵。其培养路径包括基于固本守正的新文科跨学科融合,以及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等。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王立永 张 韧
    2023, 183(3): 9.
    石毓智(2020)在历时语言证据的基础上提出“超级构式”的概念,认为包括被动结构在内的汉语构式的历时演变都是源自“超级构式”的变化。我们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作用可能存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困难,也有偏离构式语法精神的嫌疑。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本文对这一规律涉及的状动构式和动补构式进行重新分析,认为它们实质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认知动态性在短语层面的反映。对认知动态性编码的侧重可能也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先秦汉语的根本原因。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张蔚磊 邹 斌
    2023, 183(3): 18.
    本研究提出了亟需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倡议。首先,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分析了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模式:美澳的海外浸入式实习模式、俄英的大文科跨学院模式、日韩的全方位世界通识教育模式;再次,在界定区域国别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维度、具体步骤和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从需求分析、战略对接、现状分析、目标定位、整体架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质保体系和人才能力指标体系等多维度实施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模型。
  • 实践研究
    杨庆龙
    2023, 183(3): 26.
    2017年国别与区域研究被调整为外语学科五大学科方向之一。外语学科内涵的调整变化是一 个系统工程,必然会对外语学科既有的体制机制以及人们对外语学科的传统认知带来冲击。当前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来加以解决。本文主要探讨外语学科下国别与区域研究在研究路径与研究边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对如何推进外语学科下国别与区域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 实践研究
    郭英剑 张成文
    2023, 183(3): 34.
    本文通过对哈佛大学近二十年文学类博士论文定题的考察,发现这些论文在选题方面主要有四大类型,即总括型、描述型、观点型和思想型,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跨媒介和跨语种等特点。 本文分析认为,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名校博士生在论文定题时始终坚持开创性原则,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注重选题的创新性、学术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国内相应专业博士生在学位论文定题方面很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 实践研究
    贾光茂
    2023, 183(3): 49.
    加强思辨英语教学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关于这一课题缺乏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融合的新思路,并结合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从识解理论中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想象四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英汉认知对比研究成果应用到思辨英语教学中。
  • 实践研究
    朱洪达 郑大湖
    2023, 183(3): 58.
    虽然诸多高校在本科低年级开展学术英语教学,但鲜有学习效果的研究。本文基于给养理论,采用质性研究路径,从生态视角对非英语专业一年级随机挑选的本科学生学术英语学习环境的给养转化情况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对象感知解读的学习资源丰富,互动机会多元,转化行动积极;2)转化环境给养受两个消极因素影响较大。文章建议,本科低年级学术英语教学应营造与学习者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环境,促进环境给养积极转化,以提高学习效果。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刘云虹
    2023, 183(3): 69.
    新时代,翻译教育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立足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翻译人才,是翻译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必须着力思考的课题。南京大学在法语翻译人才培养中,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以自身传统和优势为根本, 以改革创新促发展,在“不变”中求“变”,探索出一条翻译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之路。基于南京大学法语翻译人才培养展开相关思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
  • 翻译研究
    李德俊 杨晓冬
    2023, 183(3): 78.
    等值是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以等值为参照有利于翻译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翻译质量评估来说,是否忠实于原文也常被当作首要尺度。但是长期以来,学界缺乏对等值的认识批判,以在跨语言间建立概念等值为目标的讨论连绵不断。对等值的笃信不疑会堕入等值拜物教的泥潭,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本文从家族相似、概念的星丛和“构造世界”论三个角度讨论概念的实践性本质。跨语概念的相对等值只存在于科学语言之间,大量表达价值观的概念由于其实践性必然会造成自身意义的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实现语际翻译时的等值。面对富含价值判断概念的文本,比如古代典籍,译者可以从个体等值到系统重构的转变中寻找概念翻译的出路。
  • 翻译研究
    许文胜 昌兰华 韩彩虹
    2023, 183(3): 87.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文从会议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出发,运用视觉叙事理论对中方外交口译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视觉文本,结合档案记载、纪录片以及回忆录等材料中的历史背景信息,以可视化的视角(visual perspective)对会场内外的口译活动及译员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紧扣视觉叙事的本质,将视觉文本置于历史背景之下,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口译场景并探究译员在历史进程中的多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