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翻译研究
    费周瑛 黄忠廉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81.
    作为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好”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传播界重“传好”,外宣界重“宣好”,译学界则重“译好”。本文立足译学界,研察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设计系统化的翻译方案。翻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通过全译如实讲与变译如愿讲,最终策略性地结合二者之长,发挥各自优势,变译先导,全译跟进,打好组合拳,这将是当下乃至相当长时期内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方案。
  • 实践研究
    蔡基刚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61.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不少研究认为利用ChatGPT完成课程作业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但这一看法或假设并没有得到证实。为此,我们开展实验,带领学生用ChatGPT生成一篇用英语撰写的学术论文,鼓励学生对每个生成的部分找漏洞提问题。结果表明,如要得到一篇合格的、或质量较高的论文,必须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使用ChatGPT进行论文写作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的提高。
  • “语料库话语研究方法探索”专栏
    唐丽萍 朱田田 杨丽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20.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开展批评话语分析,从及物性视角“中国对 X 做什么”,研究美国大报中的中国经济崛起形象。研究发现,该形象主要被表征为三种参与者角色,即“买进者”“赶超者”和“建设者”;角色建构背后的评价意义微妙混杂,充满意识形态倾向性。这与我们之前从及物性视角“X 对中国做什么”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既为连贯理解美国对华话语的流变提供了语言证据,也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 理论研究
    陈毅萍 张震宇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70.
    3D教育游戏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其模拟性、沉浸性和可视化等特点能提升EFL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自主性,从而促进语言学习。通过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国内对3D外语教育游戏的研究较少,国外虽然实证研究较多但较少涉及游戏的任务设计理念。为填补这 一空白,本研究基于Willis(1996)的任务型教学法,为EFL学习者构建了一个3D 教育游戏任务设计框架,涵盖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焦点三个核心环节,并通过应用案例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最后,本文还从社会环境、学习者特性、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五个方面阐述了教育游戏与元宇宙相关技术融合如何赋能智慧教育。笔者期望本研究能为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带来新思考,为3D外语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提供具体方法,并为智慧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实践探索数智化途径。
  • “语料库话语研究方法探索”专栏
    Paul Baker & Luke Collins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3.
    本研究展示了利用谷歌云视觉自动图像标注技术创建并分析英国肥胖症小型新闻多模态语料库的过程,以探讨图像标注分析的潜在价值。笔者利用 Wordsmith 工具分析不同报刊对肥胖症话语的构建: 首先比较各报纸的关键词,其次分析每份报纸中的图像关键标注及其搭配词,最后结合文本和图像标注进行图文关系综合分析。三种分析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全面,证实了使用谷歌云视觉工具创建和分析多模态语料库的价值。本文最后探讨了该方法的潜在优势,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图像标注的认识,为语料库辅助的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开辟新思路。
  • 理论研究
    周永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56.
    作为以解析为主的形式句法,动态句法(Dynamic Syntax)近来将事件语义学中的事件论元引入了自身的分析中,这一新进展可以合理应对英语条件句的解析以及英语助动词所传递的情态与时体等信息。此外,事件论元的引入还可以为汉语动词拷贝分裂结构与“连……都”等焦点结构提供新的诠释视角。由此,DS中事件节点的引入在克服自身瓶颈与提高跨语言解释力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对句法、语义及语用界面的形式化研究。
  • 理论研究
    何 伟 马 宸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44.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汉语“吃食堂”类语言现象及其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旨在透过汉英语言的表征特点探究两种语言背后的民族哲学思维方式特质。文章首先指出,“吃食堂”类现象的本质是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交互错配产生的一种语法隐喻,可划分为经验隐喻类和逻辑隐喻类,而英语中鲜有与之对应的语法隐喻现象。其次,具体分析了经验和逻辑隐喻类“吃食堂”现象以及英译的语义和句法特点,发现汉英语言在语码、编码、解码、认知四个方面均呈现主客离合程度的差异。结合对中西方哲学思维传统的讨论,本文认为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在于汉语注重主客融合,英语注重主客分离。
  • “语料库话语研究方法探索”专栏
    钱毓芳 杨 菲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34.
    作为劳模精神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利话语反映了劳模的义利价值取向。本文基于百位劳模口述资料,运用语料库话语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劳模口述中围绕义利主题展开的“贫苦话语”“奋斗话语” “致富话语”和“仁义话语”,并厘清了义利内涵:从“因小义制小利,以小利取小义”,到“小义”“小利”向“大义”“大利”的转变,最终达到“大义大利并重”,以及在回馈阶段实现“义利合一”。本文希望通过语料库辅助的劳模口述话语分析,为社会实践与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 翻译研究
    王婉媛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 192(6): 89.
    文化关系批评理论“文化迁变”最初发端于法国的日耳曼研究,随后在欧洲范围内逐步兴起。本文基于这一理论的“流动性”内核,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法学人的文学外译活动为例,从“迁”、“变”及“文化媒介”三方面观照该翻译活动中的多语迁移与语义再化路线,接受语境的影响及译者作为文化间媒介的多元特质。文章旨在填补国内学界在相关译介上的空白,探讨“文化迁变”的流动边界及跨学科性质如何呼应、 拓宽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 “关键语种教学”专栏
    孙杰 赵静 彭雨欣 史力帆 王星雨 张浩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1.
    本文以121名汉语母语的法语第三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六项语言测试,综合考察受试的英语和法语语素意识、英法同源词意识、法语词汇广度和深度知识、法语阅读理解能力;使用路径回归分析, 分别探索语素意识在法语内部和英、法语之间对第三语言词汇习得和阅读的影响。结果显示,英语语素意识能通过影响法语词汇深度知识和英法同源词意识的方式迁移到法语词汇知识中,证实了语素意识在第三语言习得中的可迁移性。
  • 翻译研究
    枣彬吉 张慧玉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89.
    本文基于《傅兰雅档案》等史料,以信任理论为依凭,考察晚清来华传教士译者傅兰雅如何在翻译场域内协调各行动者的关系和利益,从而达成信任关系,推动翻译活动顺利进行。研究发现傅兰雅与作者、 合译者、政府官员、洋商洋行等建立充分的人际信任,通过倡导翻译可行性、建立翻译规范及打造翻译图书品牌等方面加强对翻译的制度信任,并坚持维护文化多样性、围绕翻译发起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增进文化信任,从而推动西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史为鉴,傅兰雅翻译行为的微观史研究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 翻译研究
    胡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81.
    术语和语境有着紧密的关系,法律术语翻译原则需要从翻译内部的语言层面向翻译外部的语境因素延伸与拓展。文章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通过归纳法,对法律术语翻译所处的语境关系进行系统性描述: 从纵向角度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法系语境、本土语境和文本语境;横向角度是一 种间性层面,即交际语境。翻译法律术语需要将术语植入复杂的语境结构关系中,充分考虑术语包蕴的丰富知识,以求达成翻译交际目的。
  • 理论研究
    李克 王甜甜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50.
    据素作为信息来源和表明作者态度的语言资源,表明了作者对信息可信度的关注。本研究将据素视作人格诉诸机制的劝说资源,基于英语学术论文中不同类型据素的语步分布状况,解读英语学术论文各语步中据素的人格诉诸机制。研究发现,英语学术论文作者在不同语步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据素进行人格诉诸,使读者对其明智、美德和友善怀抱信任,提升了作者的学术可信度,加强了语篇的劝说效果。
  • “关键语种教学”专栏
    毕笑 刘晔婷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15.
    了解我国中学非英语语种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多语种人才早期培养非常关键。本文采用质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6 位中学法语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构建和转变。研究发现,法语师范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师范化路径多样化。中学法语学科地位解释了法语教师身份的多元重叠和职业发展困境。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决定了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否化解。本文为多语种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也为法语师范教育提供借鉴。
  • 理论研究
    孙毅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39.
    20世纪70年代认知革命后,隐喻意义发生机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现有隐喻解释理论缺少与语用因素的界面探究,隐喻意义发生的具体机制无法得到解释。作为关联—语用视域下的新发展,临场性概念阐明了隐喻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关键心理机制,对认知隐喻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于关联理论导向下的隐喻阐释,强调临场性概念在隐喻理解中的核心作用,旨在丰富认知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推进当代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 "外语学习与幸福"专栏
    徐锦芬 冯晓丽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1.
    本研究以 4096名本科 EFL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网络分析考察了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幸福感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幸福感包含情感、认知、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总体水平较高;2)幸福感各维度的内部要素之间存在交互协同作用;3)幸福感四个维度之间存在复杂网络关系,其中,认知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相互作用最强,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关系最为微弱;4)情感幸福感中的意义价值感知是整个幸福感网络的核心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英语学习幸福感的理解,为提升学习者幸福感和优化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 翻译研究
    黄 荷 赵 刚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86.
    本文通过四个大型书目/数据库统计1979 至2023 年间在美出版的中国当代小说,梳理其英译演变。研究发现:(1)译作题材日趋丰富,美国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新声音和新主题兴趣渐浓;(2)被译作家数量持续增加,但得到深度推介的不到三成,应对重点作家加大推广力度;(3)现行译介模式仍以海外译者单独译介为主,但合作译介渐趋成熟;(4)译作出版呈多元化格局,未来应更加注重跨文化出版机制的创新。
  • 实践研究
    王建英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71.
    小学英语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能动性发挥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滇西北小学英语教师的能动性有助于揭示他们承担教学改革重任的能力。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方式,运用定位理论分析种种矛盾所形成的话语张力。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教师所面临的冲突,包括教学行为与能动性行为的交锋、教学实践中的理想与能动性冲突以及素养培养与英语单科教学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反映了当地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权利和义务定位上的矛盾。研究提出,与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能力和外语教学技能相比,教师更需要重视尊重儿童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实践能力。这 一研究结果对正确理解和尊重当地小学英语教师,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 理论研究
    徐 鹰 曾美娟 刘文霞 陈 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53.
    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范围综述的方法,对比分析国外和国内语言评估素养(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LAL)的研究现状。我们将 Web of Science 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 2008—2023 年间重要期刊上的论文作为数据来源,筛选出52 篇英文和42篇中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外 LAL 研究可分为新兴期、发展期和跃发期,而国内研究则可分为萌芽期和跃发期。国外研究更注重社会情境因素和多元利益攸关者,而国内研究则侧重外语教师的 LAL 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倾向于质性研究,国内则更多采用混合方法。本文建议国内 LAL研究应拓宽视角、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并挖掘研究深度,以促进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
  • "外语学习与幸福"专栏
    孙珊珊 王 欣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13.
    本文基于 Oxford(2016)提出的 EMPATHICS 幸福要素模型,以参加高校英语文学课的8位学生为个案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学习经历自述材料与半结构访谈等数据,考察学习者在二语文学学习中的幸福感内涵,探究二语文学学习与学习者幸福感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文学学习因其丰富的情绪体验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幸福感,更易促进学习者发现学习意义而内化学习动机。文学学习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等个体积极品质,这些品质对个体的积极表现有预测性作用。
  • 实践研究
    李 征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65.
    近几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热点,代表了教育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入融合的趋势。本文以具体在线/混合式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通用学术英语听说”的课程建设和运行经验,从“学习目标”“学业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四个方面介绍和分析混合式课程的设计方法和建设重点。此外,结合本课程建设经验,对混合式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建设理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课程思政专栏
    张汨 吴志雄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1-14.
    中国政治话语核心概念反映我国政治方针和治国理念,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情感态度与传播效果紧密相关。本文以“社会革命”英译历时修订版本 social revolution 和 social transformation 为对象,通过情感分析和语义搭配来对比中美态度差异。研究发现,中美对两个译文版本情感有显著差别,中方对二者态度大致相当,美方对social transformation 态度更积极。最后,本文从概念溯源和词汇搭配分析中美双方情感态度差异原因,并提出数字技术助力和共情传播增效的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启示。
  • "外语学习与幸福"专栏
    杨嘉琪 徐锦芬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32.
    学习者幸福感是外语教育中需着重考量的要素之一,但学界对其社会文化层面知之甚少。本文基于文献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并经过多轮小组讨论,初步编制 EFL学习者社会文化幸福感量表;随后结合1341名中国 EFL 学习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最终量表由社会和文化幸福感两个维度构成,下含社会融合、社会认可、社会贡献、文化意识、文化认可等五个子维度,共 35 题。统计结果证实,本文开发的量表信效度较高,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指标要求,可作为研究我EFL 学习者社会文化幸福感的有效测量工具。
  • 翻译研究
    褚一格 朱振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76.
    活跃于诗歌创作、翻译批评、翻译指导及翻译实践等多个领域的巴西具象派诗人哈罗德·德· 坎波斯是19 世纪下半叶葡萄牙语世界对汉诗正式译介以来重要的翻译理论家和汉学家,其汉诗译介策略 “想象重构”是其“转造”诗学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创新性运用。在这一诗学理念下,坎波斯引进并翻译了众多东西方诗歌经典,将翻译提升为激励教学法,使之既起到教育目标读者的作用,又为具象派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创意灵感,从而革新了巴西文艺界的审美标准。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坎波斯的“转造”诗学的核心内涵,分析 “想象重构”在汉诗翻译中的应用实例,探究“转造”诗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深化汉诗在拉美地区的传播与接受,以期为跨文化语境下的汉诗外译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语种教学”专栏
    贺致远 宋洋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3(1): 26.
    教师情感是教师个体特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框架,研究中学德语教师的教师情感。通过梳理教学生态中各层级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教师的个体情感,发现教师的积极情感主要源于融洽的同事与师生关系及成功的教学实践;消极情感则集中在与教学相关性较弱的任务及不被外界理解等原因;此外,基础相对薄弱的德语学科建设及从业教师的情感更易受政策导向、当地教研机构与教学生态各个层面的影响。
  • "外语学习与幸福"专栏
    张姗姗 李昶颖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23.
    本研究基于 EMPATHICS 模型考察四名外语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幸福感。数据主要来自深半结构访谈,研究发现:1)博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学习动机影响,表现为满足求知欲后的愉悦感和完成学业带来的满足感;心理幸福感主要来自学术成长、毅力的培养和思维格局的提升;社会幸福感源于社会互动带来的社会价值实现。2)四名博士通过克服负面情绪和良性社会互动实现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不同幸福感之间的互动受到 perezhivanie 的影响也形成新的 perezhivanie。本文最后指出博士生培养应关注负面情绪调节和人际互动,以提升其幸福感。
  • 课程思政专栏
    刘馨蔓 汪少华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15-24.
    中国特色外交句式修辞“在场”是一种独特的外交话语修辞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与新修辞学理论的融通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外交句式的修辞“在场”功效及其识解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特色外交句式中运用“量的前景化”修辞策略,以达提升外交话语的“在场”感之功效;其修辞性识解机制为:话语生产者通过运用对仗或并列句式增强修辞“在场”。其中对仗句式以相同形式两两映射和内容前后呼应,而并列句式则以形式重复扫描和内容层层递进,来突显天下一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蕴含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以增强我国外交立场的传递力与认同度。中国特色外交句式的认知修辞学研究有助于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和大国形象。
  • 实践研究
    李响 李东玉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85-97.
    本研究聚焦中小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促进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影响要素。基于 430 位中小学外语教师的问卷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如下:1)教师专业发展对跨文化能力有显著直接效应;2)尽管直接影响不显著,组织支持感知可通过中介效应间接促进教师跨文化能力提升;3)专业发展与组织支持感知对跨文化能力有显著的独立中介与链式中介效应。研究为教师跨文化能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课程思政专栏
    许文胜 康荣耀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25-37.
    战争隐喻是中国党政文献外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描写中国党政文献中战争隐喻的使用特征和英译策略。研究发现,该文献中的战争隐喻形成复杂的战事体系,强调“进攻胜利”的因果关系,建构以积极资源为主的评价系统。研究提出战争隐喻翻译策略的“架构—表征”描写体系,发现英译策略整体上呈“架构去战争化”和“表征接近原文”倾向,而具体在映射原则、所喻话题和评价态度等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重构特征。
  • 理论研究
    李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61-73.
    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采用移动极值图、关键时间点及会话分析方法,从话轮长度和异议表达具体方法两方面分析三组会话者 13 周英语异议表达互动资源集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两个维度都随时间发生了非线性变化:话轮长度发展因人而异,个别学习者的话轮长度发生了有意义的突变;异议表达具体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直接反驳”和“先肯定/重复后反驳”的发展优先于“非典型间接异议”。
  • 理论研究
    高 军 辛丽君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4(2): 44.
    本文从知识论视角分析自然会话中的下指现象。研究发现,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下指语所指对象的知识不对称促使双方进行指称协商,从而引发会话下指。通常表现为说话人(K+)向听话人(K-)提供下指语的指称对象,有时也表现为听话人根据共同背景知识、说话人引入的共享知识以及语境化提示推断出下指语的指称对象,并得到说话人的确认,双方实现知识平衡,顺利完成交际。就指称协商的互动过程而言,主要表现为说话人在同话轮、跨话轮和多话轮发出后行语以及听话人在下一话轮发出后行语四种。
  • 课程思政专栏
    张威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38-46.
    加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是当前中国翻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为例,本文重点介绍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特色,具体说明相应教学建议,以期强化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提高新时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 实践研究
    唐彬 任伟 孙雨晴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74-84.
    二语语用研究多集中于英语作为二语,而日语等其他语言的探讨相对较少。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电子邮件请求行为中的表现,考察我国不同水平日语学生(初级与中级)在请求策略、外部修饰和内部修饰使用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初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策略,而中级学生则逐渐倾向于使用与母语者更为相似的间接策略。外部修饰的使用频率随语言水平的提升而增加,但学生整体使用频率仍低于母语者,表明其在礼貌策略的实际运用上尚存不足。在内部修饰方面,初级学生的使用模式较中级学生更接近于母语者,体现了内部修饰发展的非线性特征,然而两者均未达到母语者在请求表达中的礼貌水平和使用习惯。本研究基于实证数据,对日语作为二语的语用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索,揭示了二语语用能力与语言水平及母语背景的联系,为二语语用理论的拓展及日语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与理论依据。
  • 理论研究
    马志刚 庾小美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5(3): 47-60.
    成人二语者在建立非局域性句法关系的时间进程中,其中介语语法机制虽然也会激活 WH 成分并将其作为变量储存在临时记忆中,但却不能基于连续循环操作为中间空位构建出心智表征,这完全迥异于英语本族语的语法表征和处理模式。就 WH 移置而言,本研究所获得的行为数据模式显示:中介语句子处理更多依助于词汇语义信息,而对结构信息的利用程度较为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介语具有浅层表征的假设。文章认为,尽管移置性在近期被视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但由于中介语语法并不遵从结构依赖原则,因此在以累加方式即时处理二语句子的时间进程中,成人二语者无法为 WH 成分建构出结构化的层级表征,而其母语特异性对构建中间空位表征并无实质影响。
  • 实践研究
    文秋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6(4): 40.

    本文探讨了在AI时代背景下调整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的课堂教学重点,即从非即时交际能力培养转向即时交际能力培养。全文首先回顾了 POA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非即时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成绩与局限。接着,探讨了结合AI 技术优势实现教学转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提出了AI 赋能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最后,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该模式在即时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步骤。本文表明AI 赋能的POA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实现POA课堂教学重点转向即时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理论研究
    张虹倩、胡范铸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6(4): 1.

    所谓“话语框架”是由“话语事件”所建构出的一种内在意义结构,是蕴含在“语篇中”或“语篇间”的“整体性意义”。一个个“话语事件”呈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具体“话语框架”,但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元框架”——所有的“话语事件”都必然需要面对的总框架?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本文提出分析话语“元框架”的一种路径,即“主体-语境-意图-语篇-规则”的互动。从这一“元框架”出发,可构建分别侧重“言语主体”“语境参数”“意图类型”“语篇过程”“规则系统”的分析框架;构建主要侧重“主体-语境”“主体-意图”“主体-语篇”“主体-规则”…… 的分析框架;构建“主体-语境-意图”“主体-语篇-意图”……的分析框架。进而言之,话语框架分析既不能拘泥于某一具体的研究路径,同时也需要建构“元框架”的意识。

  • 理论研究
    田良斌、孙文统、杨大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6(4): 12.

    外框架模型是新构式语法范式的代表性理论,在词汇派生、论元结构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鉴于国内对该理论较为全面的介绍尚属阙如,本文对其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析。本文首先对外框架模型的名词性结构、事件结构以及复杂词研究进行介绍。继而,对外框架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析,归纳、总结了该理论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本文讨论了外框架模型对汉语论元结构研究、汉语词类研究以及汉语习语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以期为外框架模型在汉语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理论研究
    李晓娟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6(4): 21.

    批判性是学术文章文献综述的重要指标,但在中英文的跨语言研究中得到的关注并不充分。本文以六十篇中英文语言学核心期刊中的文献综述为研究对象,利用 Martin 的评价理论,对文献综述的批判性进行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态度归一度的正负向评价和级差子系统中的加强语和缓和语进行语料库标注对比,本文发现英文在负向态度以及缓和语的使用频率上显著高于中文,且英文在这两个评价维度上拥有其特征鲜明的语言体现形式。在本文最后我们讨论了造成批判态度在中英学术文献综述中出现差异的潜在原因。

  • 理论研究
    陈朗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6(4): 29.

    隐喻、转喻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范畴化、原型及中心-边缘辐射、概念隐喻、多义词、构式、以意义为驱动、基于使用频率等经典认知语言学话题的研究一方面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不断融合,另一方面也不断向社会、文化及跨学科互动的方向拓展。与此同时,在内省研究、心理学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话语分析、语料库以及认知神经科学路向的研究。围绕第二语言教学与真实世界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问题,本篇来自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隐喻研究与应用协会主席(2023—2027)、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语言与语言学系教授Jeannette Littlemore的访谈展示了认知语言学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人们需要认识到语言在“使用”中形成、发展、变异和创新,语言使用存在既定规则以外的多维影响因素;同时,认知语言学可以成为人们理解现实生活和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隐形而有效的工具,但这一研究路径需要在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知识边界上不断突破。目前,国外在识解、范畴化、概念(化)迁移、具身体验、相似性、转喻、手势等主题方面的研究进步显著,国内发展相对滞后,流散、重复、断层的现象仍比较明显,亟需加强交叉学科研究队伍建设。此外,Littlemore教授关于学术人生的感悟与分享以及对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成长建议也是本次访谈希冀带来的有益启示。

  • 实践研究
    王丹、梁超群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5, 196(4): 50.

    外国文学教研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获得感,这是从人民中心思想得出的逻辑推导。讲好中国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也凸显了文学这种感性资源对于人民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外国文学教研增强有效性,可能需要我们重构外国文学史,构建一个健硕的认知框架。在这种认知框架中,要讲清文学与文学理论所参与建构的人类关系历史之重点,辩证对待“正典”所构建的已有文学史,让中国价值,伦理的、审美的、政治的,与外国文学相互发明。在与学生互动中共建这样的认知框架时,尤其要有地缘政治意识。此外,跨学科的外国文学教研特别值得推荐,因为当代现实中,其他学科,例如金融学,有利于拓展文学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复杂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