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研究
    梁丽娟, 陈宝国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02): 21-27.
    元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觉察和运用。本文首先介绍 了什么是元语言意识及元语言意识测量的方法,接着讨论了元语言意识在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迁移,然后重点论证了元语言意识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元语言意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动态、交互作用模型,即元语言意识、母语、工作记忆和情感态度等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构成一个动态有机的系统,它们共同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 语料库专题
    肖忠华, 戴光荣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8-15.
    在过去二十年中,语料库方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翻译研究中范式的转变,从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翻译研究三方面,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加以探讨,以期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 翻译研究
    张吉良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2): 74.
    释意学派创始人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口译过程包括源语理解/阐释、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目的语表达这三个步骤,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追溯了释意学派口译模型形成的过程,认为:它的诞生展示了释意学派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并为后续口译信息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该模型对释意学派“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轻描淡写,对口译信息处理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避而不谈。基于此,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口译的信息处理是由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联手、串行和并行处理配合、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共同参与完成的。
  • 翻译研究
    李广荣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87.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找出功能翻译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概念的内涵,阐述各个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所在;然后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一个实例,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被误用的,并指出误用的根本原因是对该理论缺乏整体全面的理解、对其核心概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缺少准确的掌握。
  • 实践研究
    谈言玲, 张荣根, 严 华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2): 64.
    学习策略的使用一般可视作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标志。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了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自主学习中心参与度和认可度不高;大多数学生能有效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但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运用程度偏低。
  • 特约专栏:“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译”专题
    傅惠生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3): 23.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英语译文语言表达至少有两重历史任务:很好表达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情感、风俗等等,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建构中国英语的语言表达和确立中国英语独立地位的基础。巩固这个基础还需要做更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一工作对于今天我国对外交流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对当今中国英语使用现状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以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其他多种英语和中国英语发生成长的历史过程为参照,可以相信以《文库》为基础的中国英语建构是可行的,有利于集中确立中国英语的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示基本传统语言文化特性等等以确立整体中国英语特征和形象的基础。同时这也为汉译英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语言测试与评价研究专栏
    林敦来,高淼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4): 29.
    关于教师的评估素养(Assessment Literacy)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在本文综述了评估素养的问题由来、定义、国内外评估素养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语言评估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评估素养的构念和语言评估素养的培养教育。最后指出国内研究者在未来评估素养研究方面可以做的努力。
  • 理论研究
    江国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1): 34.
    近二百年以来,外语教学模式的变迁伴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不断的深入。本文试图从科学的西方语言学史学角度分析和研究外语教学法历史演变的进程,从新视角,多层次论述19世纪初以来西方语言学流派对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语言学家们通过外语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归纳语言学理论,推导立论,创新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历程。
  • 理论研究
    官群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3): 36.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对于语言产生和理解的心理和神经生理因素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本文综述了心理语言学的最近二十年的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该研究领域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建立在充分的字、词、句、语篇、发音等心理语言学实验基础之上,文章针对每个语言要素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语言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发展模式。文章概括出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跨越语音渠道,使用字形渠道;体现语义特征,发挥语境作用;强调情景作用,成功进行语篇到意义的表达。
  • 特约专栏:“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译”专题
    王建开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3): 15.
    本文尝试以中国现当代作品英译的出版为对象,对其中若干重要事件给以概述和简评。具体从英译作品的出版发行与传播、销售与影响、不同读者群体的反应与接受、中外合作出版新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力图显示大致的轨迹及得失。英译作品的研究是对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应大力加强,同时也要继续深入研究外来文学的译入。本文也试图以英译作品出版传播的得失,为英译作品的研究提示应关注的方面。这一研究正成为国内的学术新热点,有着很好的学术前景,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要拓宽视野和途径、采用多元方法探究英译作品的接受境况。
  • 语言测试与评价研究专栏
    亓鲁霞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4): 23.
    过去二十来年,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成果可观。理论研究涉及测试影响的属性、范围、层面和运行机制,还涉及其强度、长度、具体性、意图与性质,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操作框架。实证研究反过来验证理论,主要发现有:反拨效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教材编写等,正面负面影响兼而有之。相比之下,测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不多,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探明。此外,反拨效应的一些理论模型仍有欠缺,尚需完善,以增强解释力。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林正军, 周沙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15.
    本文考察了9位中学教师18节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了他们课堂反馈语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发现,中学英语课堂存在9种单一型和7种混合型教师反馈语;单一型反馈语中重复和积极反馈语出现频次最高,复合型反馈语中积极反馈语加重复出现频次最高;师生间的话轮互动多以教师的反馈语终结,分离的IRF模式中的反馈语占主导;不同教师、不同课型中教师反馈语的使用存在差异;教师反馈语多注重形式反馈、对意义反馈不足。
  • 特约专栏:文学翻译
    刘云虹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4): 48-54.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 实践研究
    许宏晨, 高一虹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63.
    本文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跟踪项目的一部分, 考察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研究材料是同一问卷在四年中五次施测获得的定量数据, 对象为北京五所高校1300 余名学生。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 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相互影响,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动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具有下降趋势, 而认同对动机的影响先降后升。此外, 学习成绩动机与情境动机、出国动机与削减性认同变化始终显著相关。
  • 特稿
    Jean-Claude Beacco, 毕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4): 1.
    1975年出版的《入门标准》(《Les Niveaux seuils》)曾经在对外法语教育界(FLE)引起了关于法语教学法的热烈讨论。上个世纪末,欧洲议会编写出版的《欧洲共同语言框架》再一次使教学法成为争论的焦点。这样的“回归”原因何在?伴随语言定位的变化,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对提高教育效率的需求、可信的评估体系的缺失、多语言跨文化的新背景等。《欧洲共同语言框架》遵循“能力学习法”语言教学原则,对教育目标进行等级分类。虽然它推动了多语言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并没有催生新的教学法。《欧洲共同语言框架》旨在为外语教育提供灵活的评估参考,而不是以统一规范的身份将均一固定的标准强加给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多样的语言教学实践。
  • 语料库专题
    朱晓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32-37.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一种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本质的新模式,语料库语言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语料库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翻译研究领域里使用的语料库多为双语平行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单语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尤其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是一个鲜有人探索的未知领域。在课堂上使用可以免费获取的美国杨百翰大学的英语单语语料库(COCA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汉语单语语料库 (CCL语料库)能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 理论研究
    成亚君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4): 52.
    本文运用文体学中二元论分析方法,从词汇、语法、修辞手段、衔接和语境四方面,就亚伯拉罕?林肯在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仪式上的演说进行了文体分析。分析表明其语言比较正式、庄重。虽然语言结构趋于复杂,但词汇难度系数属于容易范围,并不晦涩难懂。由于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段,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 实践研究
    徐柳明, 刘振前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 02(1): 79-85.
    本研究依据有关词汇测试的设计原理及模式,编制了词汇量测试卷,先后进行了两轮试测,运用SPSS18.0 ,对试卷项目进行筛选及修订,最终形成含104个题目的词汇量测试卷。信度、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试卷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系数 ( 0 . 918) 、 重测信度( 0 . 644 ,p = 0 . 000) 以及效标区分法效度( t = 6. 358 ,p= 0 . 000) 、结构效度各level得分之间及总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在 ( 0 .068 ~ 0 .496和 0 .294 ~ 0 .812) 均达到测试学要求,本测试卷可作为新课改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词汇量测评的有效工具。
  • 语料库专题
    Sara Laviosa(著), 李德超(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16-24.
    本文回顾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的重要发展历程,运用Richards & Rodgers (2003)语言教 学的三层次模式(three-level model),将它略作修改,用以检验目前在语料库翻译教学中使用 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发现:译员培训(translator training)和译员教育(translator education)对语料库 的运用上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对语料库的使用已经相当成熟,而后者只是刚刚取得一些进展。 导致这种差别的一个可能原因就是译员教育方面缺乏专门为其设计的跨学科理论框架。有鉴于 此,本文提出一种跨文化理论框架,并阐述该模型的架构原理。在此框架内,语料库将在语言 与翻译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与掌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原理包括: Kramsch (2006, 2009)提出的外语教育中的‘象征能力’(‘symbolic competence’),以及由Tymoczko (2007)提出的‘整 体文化翻译’(‘holistic cultural translation’)概念。
  • 理论研究
    杨华, 文秋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03): 33-38.
    构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理论不仅是形成性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更是新时期提高我国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国内外课堂形成性评估文献,讨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的定义及特,征 评述相关实证研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适用我国外语教学实际的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理论提出三条建议 : ( 1) 从一线课堂实践出发 ; ( 2) 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抓手; ( 3) 以形成性评估各环节之间的“相倚性”为核心。
  • 理论研究
    蔡基刚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2): 30.
    世界上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尤其是为学生专业课程服务的学术英语教学。而我国学术英语刚刚起步。通过对复旦大学等四所大学的需求分析,我们发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生对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为此我们从学术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材、课堂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试图提出一个适合我国高校、可从新生就开始学习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 翻译研究
    穆雷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77-82.
    本文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论文的模式,指出由于没有先例,缺乏必要可资借鉴的模式,现有的MTI学位论文仍然倾向于套用传统的学术性学位论文模式,这就和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脱节,也背离了MTI教育设置的初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借鉴其它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笔者提出将MTI指导性培养大纲规定的三种学位论文方案调整为四种,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并分别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
  • 理论评述
    袁筱一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89-95.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
  • 实践研究
    林正军,刘永兵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1): 51.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及功能的匹配,强调语言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运用的概括习得构式。传统教学语法中的词素、词、习语和短语、句型等都可以看作语法构式。本文以构式语法为基础,探讨了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翻译研究
    王树槐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2): 85.
    就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汉英翻译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出汉英翻译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原则、链接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应该覆盖词汇、简单句、复合句、语篇四个层次的理论、技巧、知识,并以理论指导下的技巧为教学中心;链接性原则是指,由于汉英翻译教学涉及的相关知识庞杂,必须根据知识的“组块”原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建专题教学语料库,链接于教材或课程的网站上。这样编制的教材体系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对核心内容的学习,从而快速、有效地获得汉英翻译能力。
  • 理论研究
    郑占国, 谢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47.
    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模式、方法及应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中介语语音系统的研究也从单一的对比分析发展到依据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不同方法进行发展的、动态的、深层次的探讨。本文通过全面介绍并回顾国外中介语语音系统理论及研究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中介语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和中介语语音习得模式构建的最新动态及趋势, 以期对国内中介语语音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理论研究
    胥云, 武尊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43-51.
    考试策略是受试在考试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的解题步骤和程序,是效度验证的必要证据。纵览国外考试策略研究五十年历史(1958—2009),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研究重点是考试智慧策略,之后研究重心向语言学习者策略和考试掌控策略转移。本文综述了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考试策略研究应在平衡研究话题,完善考试策略分类和验证研究工具几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并进一步促使考试策略研究在考试开发和效度验证中发挥更大作用。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康艳, 程晓堂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7.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当前的外语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了解新形势下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语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教师课堂话语的输入性、 支持性和意义协商作用明显, 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根据以上特点, 本研究对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分类,提出了包含 4大类、 25 小类的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框架。研究结论对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语料库专题
    罗毅, 蔡慧萍, 王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38-42.
    本文介绍了体验式教学理论在英语应用文体写作教学中得以成功应用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该实验以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主编的《体验英语写作》网络版为教学平台,从2005年起在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完成了四轮实验,涉及学生600多人。结果表明,受试学生的语类意识和应用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 理论研究
    范连义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1): 52-59.
    人类诸多自然语言之间的相同或相似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似”? 还是乔姆斯基的那种“人类共有的、先于经验而存在于个人之中的、无差别的绝对共性”?各家族成员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但其中并没有贯一的共性。我们可以假定有先天的语言器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对其进行清晰地描述,我们所有的语言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对相关语言现象的解释而已。一条绳子不是因为其中有一条贯一的线,而是线的相互纠结和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