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话语框架”是由“话语事件”所建构出的一种内在意义结构,是蕴含在“语篇中”或“语篇间”的“整体性意义”。一个个“话语事件”呈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具体“话语框架”,但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元框架”——所有的“话语事件”都必然需要面对的总框架?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本文提出分析话语“元框架”的一种路径,即“主体-语境-意图-语篇-规则”的互动。从这一“元框架”出发,可构建分别侧重“言语主体”“语境参数”“意图类型”“语篇过程”“规则系统”的分析框架;构建主要侧重“主体-语境”“主体-意图”“主体-语篇”“主体-规则”…… 的分析框架;构建“主体-语境-意图”“主体-语篇-意图”……的分析框架。进而言之,话语框架分析既不能拘泥于某一具体的研究路径,同时也需要建构“元框架”的意识。
外框架模型是新构式语法范式的代表性理论,在词汇派生、论元结构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鉴于国内对该理论较为全面的介绍尚属阙如,本文对其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析。本文首先对外框架模型的名词性结构、事件结构以及复杂词研究进行介绍。继而,对外框架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析,归纳、总结了该理论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本文讨论了外框架模型对汉语论元结构研究、汉语词类研究以及汉语习语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以期为外框架模型在汉语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批判性是学术文章文献综述的重要指标,但在中英文的跨语言研究中得到的关注并不充分。本文以六十篇中英文语言学核心期刊中的文献综述为研究对象,利用 Martin 的评价理论,对文献综述的批判性进行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态度归一度的正负向评价和级差子系统中的加强语和缓和语进行语料库标注对比,本文发现英文在负向态度以及缓和语的使用频率上显著高于中文,且英文在这两个评价维度上拥有其特征鲜明的语言体现形式。在本文最后我们讨论了造成批判态度在中英学术文献综述中出现差异的潜在原因。
隐喻、转喻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范畴化、原型及中心-边缘辐射、概念隐喻、多义词、构式、以意义为驱动、基于使用频率等经典认知语言学话题的研究一方面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不断融合,另一方面也不断向社会、文化及跨学科互动的方向拓展。与此同时,在内省研究、心理学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话语分析、语料库以及认知神经科学路向的研究。围绕第二语言教学与真实世界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问题,本篇来自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隐喻研究与应用协会主席(2023—2027)、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语言与语言学系教授Jeannette Littlemore的访谈展示了认知语言学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人们需要认识到语言在“使用”中形成、发展、变异和创新,语言使用存在既定规则以外的多维影响因素;同时,认知语言学可以成为人们理解现实生活和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隐形而有效的工具,但这一研究路径需要在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知识边界上不断突破。目前,国外在识解、范畴化、概念(化)迁移、具身体验、相似性、转喻、手势等主题方面的研究进步显著,国内发展相对滞后,流散、重复、断层的现象仍比较明显,亟需加强交叉学科研究队伍建设。此外,Littlemore教授关于学术人生的感悟与分享以及对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成长建议也是本次访谈希冀带来的有益启示。
本文探讨了在AI时代背景下调整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的课堂教学重点,即从非即时交际能力培养转向即时交际能力培养。全文首先回顾了 POA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非即时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成绩与局限。接着,探讨了结合AI 技术优势实现教学转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提出了AI 赋能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最后,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该模式在即时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步骤。本文表明AI 赋能的POA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实现POA课堂教学重点转向即时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外国文学教研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获得感,这是从人民中心思想得出的逻辑推导。讲好中国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也凸显了文学这种感性资源对于人民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外国文学教研增强有效性,可能需要我们重构外国文学史,构建一个健硕的认知框架。在这种认知框架中,要讲清文学与文学理论所参与建构的人类关系历史之重点,辩证对待“正典”所构建的已有文学史,让中国价值,伦理的、审美的、政治的,与外国文学相互发明。在与学生互动中共建这样的认知框架时,尤其要有地缘政治意识。此外,跨学科的外国文学教研特别值得推荐,因为当代现实中,其他学科,例如金融学,有利于拓展文学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复杂性与韧性。
当前我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翻译教育迅猛发展,但高素质、专业化翻译人才及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依然匮乏。研究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建设为镜鉴,梳理自其设立以来的相关研究,发掘其在办学过程中显露的问题,提炼可供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所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并立足国家翻译人才培养战略需求,提出我国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突显校本特色建设之原则,以期为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晚明科技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次翻译高潮,也是中西科技文化系统交流与融合的肇始。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的科技翻译实践是探赜晚明科技翻译中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利玛窦文化适应策略为考察对象,讨论晚明科技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融合。晚明社会变革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促使了利玛窦文化适应策略的形成,西方科技发展也为利玛窦文化适应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以翻译西方科技为主的学术传教、尊重中国文化的本土化政策、结交晚明士大夫为主的上层路线等是文化适应策略的主要内容。在理解文化适应策略的基础上,探析以《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乾坤体义》等为代表的晚明科技翻译著作中的文化融合。最终得出,文化适应策略能够促进晚明中西科技文化的互鉴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科技知识体系的衍变,逐步形成中国科技的新知识体系。
受中国哲学术语意义特征的影响,汉英中国哲学术语词典的编纂需要借助适当的释义揭示术语词目的历史文化内涵,重构术语不同意义所属的独特语境。本文通过语料梳理和个案分析,在概念史研究方 法的启迪下尝试提出汉英中国哲学术语词典英文释义需要遵循的三条具体原则:历史客观性原则、义理相符性原则和语境适切性原则,以期更有效地解决此类词典编纂中至为关键的释义问题,进而充分发挥此类词典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功能。
概念翻译是中国经典哲学思想“走出去”和提升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对哲学经典概念进行融贯性译介,立基于哲学观念与命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性特质,蒯因的“信念之网”、戴维森的“融贯真理观”等能为反思翻译的融贯之“真”提供语言哲学理据。葛艾儒《张载的思想(1020-1077)》聚焦关学核心概念,秉持“一以贯之”的原则,通过对概念的系统纂集、整体考察,保障了视野的连续性;通过“理性主义”“气本论”等立场统领译介,确保概念间的内在一贯;通过纵向追溯、横向对比,凸显出概念发展的承继性。作为融贯性译释理学思想的典型案例,《张载的思想(1020-1077)》能为中国哲学经典概念的跨文化译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