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李春涛 于国栋
    2024, 191(5): 1.
    本研究聚焦门诊医患互动中患者提出自我诊疗选项这一社会与互动现象,关注其序列组织和话轮设计,探究其互动价值和社会规范。语料分析发现患者可以通过“V 不V”等多种互动资源提出自我诊疗选项,形成对医生诊疗建议的阻抗。然而,患者也能够通过该语法结构实现对行为决定权的调度和主张,体现对医生权威的尊重,并以此争取表达就诊诉求的机会,从而通过改变互动轨迹、主导序列发展,构建患者自身在医患互动中的主体性。
  • 理论研究
    姚晓东 王达
    2024, 191(5): 11.
    认识警觉能维持交际稳定,是人际信任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信任模型中的可信性判断维度,本文提出引发认识警觉的线索:可行性、一致性与动机性,据此探究话语的可信性及因应策略。研究发现,认识警觉对听、说双方的言语行为具有潜在约束——听者从信息来源和内容判断话语的真实性,言者相应地操控言语行为,规避认识警觉。这一双向的动态关系协商凸显认识警觉对信任关系磋商的制约作用,可为拓展人际语用学的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 理论研究
    刘希瑞 罗苗
    2024, 191(5): 21.
    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集合集数据库的引文数据为统计源,借助CiteSpace 和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软件,考察1992—2023 的32 年间国际二语语音的研究动态。分析发现:(1)2008 年为国际二语语音研究论文数量呈现持续高增长的拐点;(2)国际二语语音研究主要涵盖三个学科;(3)传统二语语音研究、二语超音段研究、二语语音评测研究、二语语音教学研究、新兴二语语音研究等构成了国际二语语音研究的五大主题聚类;(4)近年研究的前沿动态主要为韵律焦点、语音教学、发音训练、二语语音流利度、三语语音习得、纵向研究等。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一步指出二语语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理论研究
    刘晓峦
    2024, 191(5): 33.
    个体认知能力差异是造成二语习得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其他语言学领域相比,语音领域的二语个体差异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从语音短时记忆、注意力和抑制力三个主要认知能力角度,探讨了这三种能力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影响,并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此依旧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相关研究的特点和问题,归纳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洪洁
    2024, 191(5): 42.
    “简明日语”是日本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举措,被应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以日本政府网站为调查对象,考察“简明日语”的应用情况,提出对我国研制和应用“简明汉语”的启示。面向作为“信息弱者”的外国人,“简明日语”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信息传递效果更明显。我国在研制和应用“简明汉语”时,应细化适用对象,明确简化规则;开展语言状况调查,构建精准应对框架;逐步推广运用,拓宽应用领域;开发语料库,提升机器转写质量。
  • 实践研究
    胡萍 张浩敏
    2024, 191(5): 52.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内涵,并对最新发布的《欧框》(补充本)中关于在线语言互动能力的量表及描述语进行了评介。其次,通过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文章对当前较能系统性体现出对学习者在线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日语教材《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简称Irodori)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该教材与在线语言互动能力量表及描述语的关联。研究结果为未来以教材学习活动设计为基础的在线语言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 实践研究
    吴诗玉 熊颖
    2024, 191(5): 65.
    本研究使用基于R 的文本挖掘技术手段,研究两个平行班级的完整课堂话语,以项频率(tf)以及项频率-逆文档频率(tf-idf)值为技术指标,通过挖掘课堂话语中各角色话语的关联度,呈现不同外语课堂的语言对齐程度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探讨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促学特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表现。研究发现,从项频率的总体指标看,两个平行班级的师生话语都与参照话语显著相关。但是,从课堂话语中各角色话语所用单词承载的信息权重看,两个平行班级的师生话语都“离题”了,都没有触及到所学课文中由最重要的词语所定义的核心内容,关联度很低。不过,两个平行班级的教师话语都表现出与学生积极互动并对学生积极进行反馈的促学特征。文本挖掘技术为动态发展的课堂话语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
  • 实践研究
    杨洁  胡杰辉
    2024, 191(5): 78.
    诊断性语言测评包含诊断、反馈和补救学习三个核心要素,但相关研究很少关注补救学习的效果。本研究基于优诊学诊断测评工具,对比了诊断测评补救学习对高、低水平学习者英语语法学习的促学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传统学习模式,语法诊断测评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法学习。实验组比控制组在复合句、倒装和情态动词三个微技能上有显著提高,但高、低水平组提高的微技能存在差异,高水平组虚拟语气和倒装两项技能进步明显,低水平组复合句技能进步明显。上述维度正好对应了各自水平组的相对弱项微技能,表明诊断测评对提升弱项微技能的效果更加显著。与此同时,高水平学生比低水平学生在介词微技能的提升更高,表明语言水平可能会影响诊断测评的促学效果。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王湘玲 李小叶 陈广姣
    2024, 191(5): 88.
    本文通过键盘记录、反省报告和调查问卷等方法的多元互证,对比了译者在英译汉翻译修改(即修改人工译文)与译后编辑(即修改机器译文)中认知努力、修改类型和修改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与翻译修改相比,译者在译后编辑时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多,“必要修改”次数更多,修改质量也更高。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这两项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译者对译文来源的信任度、译文错误类型以及译者对任务指南的遵守情况等因素。本研究发现可为翻译修改与译后编辑的实证研究方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模型构建、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培养等相关领域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