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语义加工任务启动范式考察隐喻加工中宏观范畴匹配任务对微观范畴的启动效应,借此进一步探讨隐喻范畴化的实现机制。实验发现,在宏观范畴匹配任务中,虽然被试没有被明确要求认定微观范畴关系,但对范畴目标词反应时的显著缩短表明它激活了微观范畴联系,同样的启动效应却并未在单纯语义联系任务中发现。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纯的语义联系任务,宏观范畴匹配任务对范畴目标词的激活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范畴联系取决于二者分别与其他个体产生的“语义关系”之间取得的结构性的匹配。实验进一步为隐喻性范畴化实现机制的“先匹配-后投射”模式提供了实证证据。
以往对打断的研究甚少关注其动态生成机制。本文以帮助类合作型打断为研究对象,在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视域下对其生成过程做了全面解读。研究发现,帮助类合作型打断是打断者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对推断出的被打断者的交际信息与交际意图实施帮助的言语交际行为。这一过程牵涉两方面的语用表现:1) 话题参与意识:确认被打断者的言谈话题;2) 他者意识:满足被打断者的事务性动机。本研究深化了打断的认识,能够为未来研究提供启示。
本文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了日语语篇衔接指标体系,探讨了不同母语背景高级日语学习者语篇衔接能力习得情况。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词语重复、语义重复、连接词、指代等四个衔接层面与母语者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计算母语者作文与学习者作文衔接指标的欧氏距离发现,与中国学习者相比,韩国学习者的作文语篇衔接表现更加接近日语母语者,原因是韩语与日语相似。这一发现可为语言迁移理论的完善提供来自中国、韩国外语学习者作文语篇衔接方面的证据。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24份研究的15 828个有效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外语愉悦与外语焦虑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独立的情绪维度,均能显著影响外语成绩。同时,性别、语言技能、文化群体和第二语言四个调节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这两种情绪与外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比较发现,相较于外语焦虑,外语愉悦对外语成绩的影响更大。
威廉·格赛尼乌斯是德国哈勒大学的知名教授,精通多种东方语言。1822年末,他偶然结识了两名来此漫游的广东青年水手,想到利用他们在本国初建汉学学科。在普鲁士当局支持下,二人被派去供格赛尼乌斯调遣。教授则安排两名德国博士与他们搭伴,计划在三年内,使中国人学会德语、德国人学会汉语。试验虽然失败,但这毕竟是目前最早可考的汉德二语互教互学的尝试,不乏文化史意义。本文基于原始档案,考证这段不为人知的史事经过。
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角色身份”、“群体身份”和“个人身份”等概念,本文重点辨析了明清中外科技合译者的角色身份,并梳理了由各类角色聚合而成的群体身份。研究发现,明清中外科技合译者主要为外来传教士和本土文人知识分子,合译活动的核心力量为传道差会和官办机构;研究进一步发现明清科技合译 历经由私人交往驱动到特定目标驱动、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发起、由民间“作坊”模式到官方系统组织的演变。梳理明清中外科技合译者的身份,有助于呈现两朝科技合译活动的本质,并为下一步的合译群体研究及合译者行为研究铺路。
陈敬容曾三译波德莱尔的作品《忧郁之四》。首个译本发表于“颓废文学”的批判期,陈敬容主动降低“忧郁”浓度,淡化颓废色彩;第二个译本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陈敬容为服务社会现实,依革命诗歌特点改造译作,强化其战斗性;第三个译本发表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文化环境中,译者由关注诗歌功用转而关 注诗歌艺术形式。《忧郁之四》的三译历程具有从功用先行到尊重文本的变化趋势,表明翻译策略与社会文 化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翻译隐喻理论由此而生。本文以翻译隐喻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医话语英译的思维路径和操作机制。研究表明,译入语(英文译文)的创造过程即译者追求跨域映射的隐喻化过程,译者在位素、属性、关系和知识层面进行操作,寻觅或创造源语(中医话语)和译入语元素之间的相似、相关、相应,综合考量凸显、连贯、文化和创新等因素,力求在保留中医文化内涵与寻求受众群体认同之间找到合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