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杨延宁 邹航
    2023, 182(2): 1.
    通过引入学术论文特有的语步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语步结构的学术论文语篇构式分析框架。新框架尝试从语义特征、语用因素、句法构式和具体词汇等维度对学术论文语篇的宏观形式进行系统描述,同时融合不同语步结构及其功能差异对语篇构式产生的影响,较好地揭示了不同语篇结构中重要的言语特征,在呈现语篇结构特征的同时,突出其意义特征。基于该分析框架,结合Swales CARS模型中的相关语步结构,并以评价理论中的介入资源为切入点,对40篇计算机科学期刊论文引言部分进行分析,提取了对应的引言语篇构式,其中包括引言语篇不同语步结构中高频使用、固化程度显著的介入资源句法构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语步结构的学术论文语篇构式分析框架能够对引言语篇固有模式进行高度抽象,有助于对引言语篇的结构机制、各语步阶段特征及评价性语言使用规律进行较为系统和形式化的研究和阐释。
  • 理论研究
    林正军
    2023, 182(2): 19.
    英语中的体是区分事件或动作是否完成的语法概念,包括语法体和动词体。语法体侧重对事件进展情况的表达,动词体侧重对动作或状态的表达。实际语言使用中语法体与动词体通常相互融合,语法体主要通过动词体来体现和表达。当动词体符合语法体要求时,二者的融合凸显语法体所表达的意义;不完全符合语法体要求的动词体经语法体的压制以及动词与其它成分的互动,二者实现融合,产生超越语法体所表达意义的额外语义。
  • 理论研究
    王艳滨 徐盛桓
    2023, 182(2): 31.
    本文通过“情境关联论”研究话语非字面义的运用。情境关联论是说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语用理论,是语言运用的通则和范式,体现了语言运用心理的基本原理。情境关联论继承我国古代语言运用把握情境关系的传统,是一种以情境关系为视角的语用理论,即通过分析话语中境(景)与情的关系或情与境(景)的关系来获得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话语的意义实现则由情境关联带来。换言之,从情境关联论来看,话语交流依赖主体的情境感受,而另一主体则会感同身受。就非字面义表达的语义实现而言,还要在此基础上对非字面义表达所涉及的对象和原对象进行对比设置。
  • 理论研究
    徐悦虹
    2023, 182(2): 39.
    针对选择法语时态形式的困难,本文从动词与时间关系的角度解析法语动词的三层时间维度,即时间结构、时间图像和时间位置。结论为:(1)时态形式的选择涉及时间意义的合成,其意义实效为不同的时间关系;(2)三层时间维度的特异性、层次性和合成性反映时间的概念化,具有认知根源;(3)实证分析显示三套过去时态形式的主要差别,验证时间意义的合成规律。本研究有助于对法语动词的理解,以及法语时态的教与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徐锦芬 杨嘉琪
    2023, 182(2): 54.
    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多语转向和积极转向双重背景下,幸福(wellbeing)已成为外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升学习者幸福感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有研究者开始探讨二语学习对双语者幸福的积极影响。本文从幸福这一多维概念入手,首先对其构成要素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基于双语者的定义和特征/ 优势,以实证研究为依据阐释二语学习对提升双语者幸福感的积极作用;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 实践研究
    蔡基刚
    2023, 182(2): 62.
    制定学术英语能力量表对促进我国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术英语能力除了语言外,还有语域、体裁和元话语等知识以及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等学术素养。但相对学术英语能力内容的界定,对能力和知识的分类、分级更具有挑战性。与通用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有所不同,学术英语能力似乎不能以听说读写能力分类,而要以学术任务分类;不能以学生年级层次分级,而应以学术英语需求分级。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王华树 刘世界
    2023, 182(2): 70.
    随着ChatGPT 风靡全球,数字技术和人文主义深度融合,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凸显了数字人文的重要时代特征。本文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明确阐释新时代译者数字素养的内涵,深入探讨其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并结合当前翻译教育和语言服务行业中的现实需求,详细分析当前译者数字素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政府管理、教育发展、伦理构建和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译者数字素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翻译研究
    陈东成
    2023, 182(2): 80.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援易入译并以闵福德英译《易经》为例,阐明翻译是一个涉及“言—象—意”和“意—象—言”多级生发的思维过程,其间原作发生变形,翻译距离由此而生。为适当调整翻译距离,译者应以“致中和”为指归,遵循“适旨、适性、适变、适度”的“四适”原则,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译技,使翻译距离产生翻译之美。
  • 翻译研究
    李孝英 赵彦春 郭虹园
    2023, 182(2): 90.
    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因,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最好载体。如何深挖中医药术语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和翻译,是本研究的着眼点。本文基于中医药术语中文化负载词“阴”和“阳”的英译现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挖掘和探索其认知方式并结合其内涵,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英译建议,以期有利于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建立,从而促进中医药话语传播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