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曹德明
    2011, 1(3):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的发展,高等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已颇具成效。高等外语院校要以此为基础,继续改革创新,准确寻找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即: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中心,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型外语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和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接近国际化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尤其是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扩大国 际交流规模,强化交流效果。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康艳, 程晓堂
    2011, 1(3): 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当前的外语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了解新形势下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语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教师课堂话语的输入性、 支持性和意义协商作用明显, 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根据以上特点, 本研究对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分类,提出了包含 4大类、 25 小类的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框架。研究结论对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林正军, 周沙
    2011, 1(3):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了9位中学教师18节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了他们课堂反馈语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发现,中学英语课堂存在9种单一型和7种混合型教师反馈语;单一型反馈语中重复和积极反馈语出现频次最高,复合型反馈语中积极反馈语加重复出现频次最高;师生间的话轮互动多以教师的反馈语终结,分离的IRF模式中的反馈语占主导;不同教师、不同课型中教师反馈语的使用存在差异;教师反馈语多注重形式反馈、对意义反馈不足。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何安平
    2011, 1(3): 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语料库短语理论的视角,采用计算机自动切分词语块的方法对比2001年实施英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前和之后20余万词次的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师会话语料。通过对高频四词语块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揭示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研究发现课改以来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明显增强,教师更多关注在外语学习中对学生认知思维的指引,而且教学指令正在从规约型向探究型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证实了”机切”语块作为语料库视角下短语单位诸多形态中的一种,其高频的呈现模式具有形式和语义的典型范式并且能够诠释其中隐含的思想意识。
  • 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专栏
    胡青球
    2011, 1(3): 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述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也是课堂上大量使用的反馈形式。该文深入讨论了重述的概念和性质, 分析了与之有关的理论研究背景, 回顾和介绍了国外对重述有效性研究的描述性和实验性研究成果。最后总结出应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看待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应结合二语习得理论将重述的研究拓展到认知心理等多个领域, 从而更深层次地、全面地分析审视重述对二语/ 外语发展的有效性。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何刚
    2011, 1(3): 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的是一个社会语用学的话题——话语作为社交言语行为和特定的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作者看来,社会交往的言行是构成人际社会现实的具体形式,而这种形式要成为社会适合的和有效的形式,必然与文化发生联系;换句话说,只有受到文化的驱使,社交言行的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根本的保证。文章分三个主要部分加以讨论:第一部分,文章讨论社交言行的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问题;第二部分,文章讨论社交言行在微观层次上有文化驱动的形式和进程;第三部分,在微观讨论的基础上,文章讨论文化驱动社交言行方式的社会、文化心理建构问题。文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化和社交言行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重要的联系;谈论社交话语如果离开了特定文化的驱动,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把话语、社交和文化结合起来讨论,不仅有利于文化的语用功能解释,更有利于社会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
  • 理论研究
    张少林, 曾鹏, 刘岳军
    2011, 1(3): 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语主谓一致在构建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加工, 因而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常见错误之一。本研究从大学英语中等水平学习者中抽取本, 采用"二选一正误判断+ 反应时测量"实验范式, 探索主语中心词为个体与集体名词情况下数吸引对该类学习者加工英语主谓一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数吸引词不仅干扰主谓一致加工的准确性, 而且导致正确加工的反应时延长, 具有强效应幅度; 在两类主语同时携带数吸引词的条件下, 数吸引效应使集体中心词效应不再明显。我国大学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群体倾向于采用线性加工心理机制处理较为复杂的主语结构, 而非比较高级的层级加工心理机制, 因而导致主谓一致加工错误较多。
  • 理论研究
    郑占国, 谢芳
    2011, 1(3): 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模式、方法及应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中介语语音系统的研究也从单一的对比分析发展到依据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不同方法进行发展的、动态的、深层次的探讨。本文通过全面介绍并回顾国外中介语语音系统理论及研究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中介语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和中介语语音习得模式构建的最新动态及趋势, 以期对国内中介语语音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理论研究
    张萍
    2011, 1(3): 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具体性效应对一语( 汉语和英语) 和二语( 英语) 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影响。依据Lang acker ( 2004) 的认知语法理论,本文从空间概念和感官体验两个角度首次对不同词性的具体性进行定义, 并用量表验证所选词的具体性程度。研究表明, 具体性效应没有改变一语心理词库语义联结的特质, 但对二语心理词库有一定影响, 其具体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远高于抽象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 且抽象词的横组合反应明显示弱。随着二语语言水平的提高, 具体词的纵聚合知识快速发展, 横组合知识停滞不前; 抽象词的语义发展快于具体词, 总体表现出由于具体性效应引发的语义、横?? 纵组合知识发展不共时、非均衡的特点。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许宏晨, 高一虹
    2011, 1(3): 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跟踪项目的一部分, 考察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研究材料是同一问卷在四年中五次施测获得的定量数据, 对象为北京五所高校1300 余名学生。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 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相互影响,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动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具有下降趋势, 而认同对动机的影响先降后升。此外, 学习成绩动机与情境动机、出国动机与削减性认同变化始终显著相关。
  • 实践研究
    杨蓉
    2011, 1(3): 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云中先生曾在《回顾?期望》 一文中提出关于中国俄语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设问, 涉及“俄语研究者” 、“俄语作为外语”、“中国俄语学”等概念。对赵先生的思想进行感悟与解读, 并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与对比, 有助于摆脱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明确中国俄语工作者的自我定位, 把体现中国俄语教学与研究的特色、构建赋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中国俄语学作为国内俄语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 实践研究
    何晓嘉
    2011, 1(3): 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出发点, 探讨其中融合英语文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认为这样的教学实践是致用与致知的结合。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了阐述。
  • 实践研究
    罗娜, 肖巧玲
    2011, 1(3): 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教学体系,但中国研究生用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却逐年递增。说明许多研究生自己习得了很强的EAP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半结构访谈方式,对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四名硕士研究生的EAP习得过程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即使是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硕士研究生,只要动机足够强烈,完全有可能在导师的引导下,通过广泛而深入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习得很高的学术英语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李广荣
    2011, 1(3): 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找出功能翻译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概念的内涵,阐述各个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所在;然后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一个实例,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被误用的,并指出误用的根本原因是对该理论缺乏整体全面的理解、对其核心概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缺少准确的掌握。
  • 翻译研究
    张鲁艳
    2011, 1(3): 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杲炘提出的“兼顾”译法兼顾的是英诗格律准确移植,突出的是译诗的借鉴功能;忽视的是诗歌的意境、神韵和审美价值。因此,翻译学者的“译诗必经之路”的评价夸大了兼顾译法,“译作缺乏审美价值论”则曲解了译作的真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