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张萍, 蒋楠
    2017, 158(1): 1.
    本文为张萍教授地蒋楠(N. Jiang)博士围绕第二语言加工而进行的一次专题访谈,缘起于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外语研究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这是世界首个专门研究第二语言加工的专业委员会,蒋楠博士因其多年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与加工研究,被一致推举为首任会长。本次访谈在厘清二语加工基本概念之基础上,侧重解读二语加工所涉及的相关课题,以及二语加工与二语习得的关系问题,为有意了解和深入探讨二语加工的学者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钟书能, 黄瑞芳
    2017, 158(1): 10.
    本文把各类英语虚拟位移表达式视为一种具有特定语用语义的语法构式,并从语言结构层面系统比较了英、汉虚拟位移构式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了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虚拟位移构式的特点及潜在的习得困难。8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以及15名英语母语者一起参加了本项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按难易度顺序先后习得英语虚拟位移构式中的“移动主体”、“移动路径”、 “移动方式”以及“移动时间”这四个虚拟位移构式建构要素的句法、语义特征。(2) 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试习得英语虚拟位移的情况,也即英语水平愈高,习得情况愈好。(3)即使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虚拟位移时仍存在一定困难,远未能达到母语者水平;(4)某些英语虚拟位移构式的次类型(如假设位移)对英语母语者也构成一定的挑战。
  • 理论研究
    徐锦芬, 雷鹏飞
    2017, 158(1): 22.
    课堂环境中二语习得诸多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层面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系统的运行轨迹反映了学习者二语的发展路径和水平。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借鉴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尝试对课堂二语习得进行研究。研究有三个部分构成:1)构建新视角下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2)探讨评析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3)选择师生互动和学习动机作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范例,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 理论研究
    贾光茂
    2017, 158(1): 30.
    本文从认知语法视角考察了汉英概念化方式的差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搭配的影响。语料库和翻译研究显示,由概念迁移导致的动名搭配错误可以分为英汉概念详略度差异导致的名词误用和动词误用、英汉概念突显度差异造成的名词和动词误用、英汉小句概念结构差异造成的名词误用。研究表明,汉英识解方式差异是导致动名搭配错误的重要原因。
  • 理论研究
    柳超健, 曹灵美
    2017, 158(1): 36.
    语料库方法与隐喻理论相结合近年来已发展成为隐喻研究领域中的主流趋势。该方法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实证性理据的支撑,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早期隐喻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诸多缺陷与不足。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在语料收集与识别等方面依然受到学界的质疑与挑战,具体表现在语料的检索方法、语料的代表性与平衡性及语料的间接性方面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对未来的语料库隐喻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 理论研究
    钱亦斐
    2017, 158(1): 41.
    应用语言学饱受争议的学科定位和研究范围催生了教育语言学。经历了40多年发展,国外教育语言学研究呈现了多元化态势并产生了三大学派。国内该领域研究也日渐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语言学理念正在形成。本文拟梳理教育语言学及其学派从兴起、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轨迹,讨论教育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关联性。重点探讨其研究范围、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以期国内外学界对该领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束定芳
    2017, 158(1): 49.
    第七届“外教社杯”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比赛综合组的比赛与往届相比出现了一些期待中的变化,但还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突破性变化。比赛过程中相当数量的选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程式化”、“幼稚化”、“表演化”以及“语言能力弱化”等问题。作者指出,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艺术地处理好几对重要的关系:(1)语言技能训练、主题知识拓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2)教师讲解、引导和启发与学生讨论、互动之间的关系;(3)教材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4)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应该为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精心设计“殊途同归”或“一举多得”的各类教学活动。
  • 实践研究
    范琳, 李梦莉, 史红薇, 梁俊君
    2017, 158(1): 53.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高校英语教师,采用相关量表考察其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职业倦怠水平总体不很严重,但其核心成分情感衰竭维度水平较高;(2)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均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概念是解释职业倦怠的重要变量,其教学满意度、师生关系、自我接纳、风险接受和主动性维度能够显著预测职业倦怠水平。
  • 实践研究
    朱正才
    2017, 158(1): 60.
    本研究着重讨论了影响语言测试能力构念的两个主要因素——语言能力假设和考试对象的语言能力现状,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大学英语考试(CET)语言能力构念的“复合语言能力发展模型”,并分析了其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认为:CET的语言能力构念及其演化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和测评实践中,与相关各方不断斗争和妥协的结果。本研究使用大时间跨度的数据样本对5份CET试卷的能力结构模型做了充分的因子探索,分析结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部分实证依据。
  • 实践研究
    徐剑英, 张雪红, 胡吉祥
    2017, 158(1): 67.
    大学英语的生存危机说明,课程原有的通用英语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ESP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延伸,ESP课程的设立有助于整合大学内各院系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新闻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与新闻学院专业教师的跨学科合作教学形式,有利于成功推行双语教学和ESP转型。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如何克服“各自为政”,转而实现部分合作或全面合作的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提出具体可行性合作方案。
  • 实践研究
    吴婷
    2017, 158(1): 72.
    本文对两则国家级外语微课大赛获奖视频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视觉语法和图文关系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出教育类多模态语篇的图文关系理论框架,对微课视频里视觉模态中的图像和文本符号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归纳了不同微课视频题材、体裁及微课中不同阶段过程中视觉符号间的作用和效果,同时指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学科属性和与之匹配的思维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微课视频这一教育类多模态语篇的评析提供了新视角。
  • 实践研究
    邵晓霞
    2017, 158(1): 78.
    数字化时代知识的转型、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媒介的更新及教学资源的拓展,呼唤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变革。变革的关键在于:关注英语学习主体的需求、利用数字化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开放的交流平台,并践行“以‘工具性’和‘人文性’双向并重的课程为旨向、以‘主导’和‘主体’互为促进的交流合作为动力、以‘传统化’和‘数字化’互为补充的呈现方式为根本、以‘教材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相互交融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策略,以推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吴波
    2017, 158(1): 85.
    本文分析当前时代下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作品中文化词翻译的成功案例,并结合相关问卷调查反馈意见,总结评述了几种有效的翻译方法。论文指出汉语社会文化词英译时,在文化上应坚持保留中国社会文化元素的立场,在语言上,应视读者的接受能力,灵活采用不译(音译)、释义、描述、意译、替换等各种转换方法。同一个词的翻译并非一成不变,可以与时俱进,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
  • 翻译研究
    胡陈尧
    2017, 158(1): 9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并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翻译领域仍然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翻译批评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化与系统化研究。《翻译批评研究》是新时期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从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核心问题出发,结合新的历史语境下翻译与翻译批评的现状,力求探寻翻译批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建设性意义,为新时期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