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9年, 16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5-25
特稿
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翻译研究
全选
|
特稿
Select
特稿
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译的生成性接受
刘云虹;胡陈尧
2019, 165(2): 1.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与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经由翻译在异域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但围绕翻译以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仍存在需深入关注的事实与进一步澄清的认识。就根本而言,文学翻译是文本生命的生成过程,文学接受则是文本生命生成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翻译始终面向读者,无论译介模式的确立,抑或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总是与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据此,本文从文学翻译所具有的生成性本质出发,通过考察四大名著外译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出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本身一样,始终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之中,并力求以历史、动态的目光深入揭示其阶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特征。
理论研究
Select
理论研究
多元读写教学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
李燕飞;冯德正
2019, 165(2): 8-14.
https://doi.org/多元读写教学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英语教学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多元读写的研究多是关注多模态资源的选择与协调,而缺少对这一新教学法的核心步骤的系统阐释。鉴于此,本文借助系统功能理论框架,包括语类语境、系统选择、元功能与符号层级等思想,并以2018年 “华文杯”师范院校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中的教学实例为语料,阐释多元读写教学法的四个核心步骤。本研究一方面为设计多元读写教学提供明确的选择系统,另一方面也扩展系统功能理论在多元读写领域的“适用性”。
Select
理论研究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从交际能力范式到互动能力范式
李清华
2019, 165(2): 15-2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梳理二语习得、语用学和语用测评等领域对语用能力的研究,讨论语用能力、互动能力和互动语用能力的理论问题,指出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正在经历从交际能力范式到互动能力范式的演变。基于“社会建构论”和“互动能力理论”,笔者提出 “二语互动语用能力”框架:在理论层面,二语互动语用能力包括交际目标和语境意义的协商能力、礼貌和身份的共建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元语用能力等次能力;在操作层面,这些次能力表现为言语互动和副言语互动两个方面,前者指话题掌控、话轮操控、语列组织、话语调整、补救策略等,后者包括韵律知识、非言语交际知识及附和方式。本框架是对陈新仁(2009,2014)语用能力模式的拓展,对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具有指导意义。
Select
理论研究
二语习得的会话分析路径
杨梅 董佩芸
2019, 165(2): 22-28.
可视化
收藏
二语习得的会话分析路径强调通过研究互动言谈和行为,了解二语学习者如何在会话中有效利用各类互动资源、创造二语练习时机并提高二语互动能力。该路径关注学习者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发展第二语言,有助于深入揭示二语发展的社会建构机制。本文梳理会话分析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背景,介绍
CA-SLA的基本观点、方法特色及最新进展,同时讨论该路径的价值与不足。
Select
理论研究
英汉日省略结构的语序限制条件对比研究
韩 涛;张天伟
2019, 165(2): 29-36.
可视化
收藏
以往有关省略结构的研究较少关注语序这一要素,本文通过英汉日动词省略和谓语省略对比研究发现,英汉日在省略结构上的差异与语序密切相关。由于语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并由此产生了两种省略类型——顺向省略和逆向省略。在区分认知机制和句法机制的前提下,就日语而言,虽然顺向省略符合认知机制,但当句法条件满足时,其省略结构会由顺向省略转向逆向省略。在跨语言验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语序是跨语言省略研究时的重要因素,是省略的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之一。
Select
理论研究
教育语言学研究在中国:领域与方法
杨金龙;梅德明
2019, 165(2): 37-42.
可视化
收藏
教育语言学自1972年诞生至今,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于国外教育语言学异军突起、百花齐放的迅猛发展势头,我国的教育语言学研究则存在研究领域单一、相关实证研究匮乏的窘境。文章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外教育语言学的发展概况,认为在面临战略转型的新时期,我国的教育语言学研究应聚焦于教育中的语言问题,以双语教育、语言服务、外语教学的生态观、移民/特殊群体的语言权利与教育、汉语的对外传播等话题为切入点,并对部分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Select
理论研究
汉英双语者视觉词汇加工中的语音启动研究
丁雪华
2019, 165(2): 43-5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翻译启动范式,以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为被试研究在四种不同启动词-目标词关系类型(同源、非同源翻译、仅同音、无关)中是否能够得到跨语言的启动效应,以了解语音是否在双语者的视觉词汇加工过程中起作用。本文包括四个实验。结果表明,只要启动词呈现时间足够长,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的加工中语音均能得到激活;另外,在汉语词汇的加工中对语义的激活强于语音,而在英语词汇的加工中则先激活语音再激活语义。
实践研究
Select
实践研究
大学英语评估取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基于成就目标导向的中介作用研究
周小兰;马文
2019, 165(2): 53-60.
可视化
收藏
大学英语评估模式作为情境因素对个体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所带来的干预影响迄今缺乏学术关注。实证研究表明:竞争评估取向与发展评估取向对个体成就目标导向和英语学业成就存在差异性影响;成绩趋近目标导向与掌握目标导向对英语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成绩回避目标导向与学业成绩未呈现相关;成绩趋近目标导向在竞争评估取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成绩趋近目标导向与掌握目标导向在发展评估取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中同样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Select
实践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篇认知态度类动词语用特征的成因分析
周凌;张绍杰
2019, 165(2): 61-68.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文化间际语用学的文化模式理论框架,基于中国学习者笔语语料库(
WECCL)和英语本族语大学生书面语篇语料库(LOCNESS/NESSIE,简称LONE),对中美大学生书面语篇使用的高频认知态度类动词的语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成因。研究发现:中美大学生书面语篇中高频使用的认知态度类动词具有显著差异,存在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两种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受英汉文化模式差异的影响,尤其汉语文化模式体现的认知框架或模板是影响英语学习者语言行为的根本原因。
Select
实践研究
中美跨洋写作互动中同伴反馈类型的对比研究
裘莹莹;马广惠;游晓晔
2019, 165(2): 69-76.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美同伴反馈类型的分布、出现频率和学习者对评论的反思,调查跨洋互动写作活动中的中美同伴反馈类型。数据包括同伴反馈文本、修改报告和后续访谈,分析显示,中美同伴的总体反馈类型并无明显差异,均为指正性反馈数量最多,肯定性反馈次之,其他类型反馈最少。然而,双方反馈类型的出现频次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为批判与读者友好、权威对话与平等对话和静态文本与动态话语等三个方面。
翻译研究
Select
翻译研究
论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理论素质培养
许多
2019, 165(2): 77-82.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科翻译专业(BTI)自2006年设立以来,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正确翻译观的学生,是各培养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BTI学生理论素质培养,针对当前出现的对翻译理论的轻视、翻译专业师资的缺乏以及课程设置的现实困难,提出应重视翻译及相关理论、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并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
Select
翻译研究
基于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被”字句语义韵特征研究
郭鸿杰;周芹芹
2019, 165(2): 83-90.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考察翻译汉语“被”字句的语义韵特征以及在两岸译本中呈现的共性和差异。研究发现,“被”字句语义韵特征在两岸译本整体趋于一致,翻译文本的趋同性得以体现。差异表现在消极义“被”字句在台湾译本的出现频率更高,翻译文本的规范化特征在台湾译本更突出。“被”字句的语义韵特征和受事人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被”字句语义限制的消解即是欧化使然,又与受事人称演变相关。语义韵也是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
Select
翻译研究
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吴冰;朱健平
2019, 165(2): 91-97.
可视化
收藏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