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16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5
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翻译研究
书评
全选
|
理论研究
Select
理论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的我国语言规划 研究:内容与方法
董晓波
2020, 169(1): 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构建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规划,成为当前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的一些研究虽然注意到语言规划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零星、分散地提出一些建议,但相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要而言,很不成体系,所提出的建议在应用推广方面的针对性和 时效性仍需改善。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经典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一带一路”的我国语言规划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拟首次提出一个基于不同主体层次、多问题领域的“一带一路”语言规划分析研究框架,希冀以此推动国内此类研究的深入开展。
Select
理论研究
基于学生感知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学科 教学知识量具开发与应用
姜霞,王雪梅
2020, 169(1): 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计出《基于学生感知的我国商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量表》。量具开发步骤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色,确定量具所包含的五个维度;2)通过先导研究,确定各维度所包含的因子;3)根据同行、专家意见修改问卷内容;4)试测并对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5)对修改后的问卷进行二次试测。研究结果显示,该量具内在一致性好,可信度高,可以较好地预测教师的PCK水平。本研究所确定的五个维度为:教学目标与情境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策略及内容表征知识、教学主体知识和课程知识。该量具的开发丰富了教师知识领域的研究。
Select
理论研究
英语禁忌词在逆向性搭配中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刘佳,王军
2020, 169(1): 18.
可视化
收藏
英语表达中常出现一个含有消极义的程度副词与一个含有积极义的形容词搭配,形成所谓的“逆向性搭配 结构”,如:dead good? terribly glad等,其整体语义为单一褒义。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搜集,我们发现一些英语禁忌词可作为程度副词出现在该逆向性搭配中,它们是damn?bloody? fucking?dead共四个。其语法化动因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语用因素相关;其语法化机制包括隐转喻认知机制和主观化两个方面。
Select
理论研究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外语教学动态评估模型
罗娟
2020, 169(1): 26.
可视化
收藏
动态评估近年来成为教育测量领域的热点。在动态评估的定量测量研究中,传统心理测量模式在评估前提、评估过程及预测学习者潜能方面存在局限,阻碍了动态评估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基于马尔科夫链构建的动态评估模型以学习者基础的差异性为前提,在评估对象的个体性、评估过程的动态性与评估结果的预测性方面独具优 势。本文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为例,阐述模型在外语教学动态评估中的应用,为教学实践中动态评估的定量测量研究 提供了科学的评估工具。
Select
理论研究
句子理解中语言信息的整合加工机制
黄邵娟,苏涛,黄敏,唐雪梅
2020, 169(1): 34.
可视化
收藏
句子理解过程是对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层面语言信息的整合加工过程。分段式、并行式和一体式模型争论的核心在于语言信息加工的时间进程和交互作用。根据已有实验推测:1)语言信息在句子加工中起作用的方向很 可能由其本身层次属性决定:句法信息作用方向可能向后,语义信息作用方向可能向前;2)语言信息在句子加工中起作用的强度也很有可能由其本身层次属性决定,但都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语用层面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需要加强,实验材料为汉语的相关研究有待单独梳理。
实践研究
Select
实践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外媒英语报道话语分析研究
林元彪,徐嘉晨
2020, 169(1): 4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两种算法自建70周年和65周年国庆外媒英语报道语料库,从新闻标题、国庆英文表述和新闻内容等维度考察国庆70周年外媒报道话语特征。研究发现,英美两国媒体在传递中国国家形象时大量使用“劫持”策略;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领导力形象认知度显著提升,且已能与中国国家形象形成较高关联度;繁荣、发展、进步和国际领导力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部分。研究还发现,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常识错误普遍存在;各国媒体的关注主题各有不同。
Select
实践研究
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概念语法隐喻能力 ——基于中外博士论文的研究
李文,郭建辉
2020, 169(1): 50.
可视化
收藏
概念语法隐喻是学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语言学习者的学术读写能力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博 士论文中的13类概念语法隐喻,发现国内高级英语学习者总体具备较强概念语法隐喻能力,但还存在名词化使用过多、部分类型使用不足、语法隐喻词汇多样性较低以及隐喻转化错误或不完整问题。概念语法隐喻能力是隐喻能力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需突出非名词化语法隐喻的作用并提升概念语法隐喻词汇的多样性及隐喻转化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Select
实践研究
规范与深入:文学导论课教学的要素
金衡山
2020, 169(1): 59.
可视化
收藏
文学导论课的开设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阅读的途径,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与实践文学文本分析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规律,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装备认识文学的眼睛与头脑,也即感悟文学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所谓导论即教授一些规则。文学阅读需要依靠一些阅读程式,文学批评的写作更需要合乎规范,这同样也 需要依赖一些已成为共识的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作为进入这个过程的引导。但所有这些如果不建立在充分的阅读量和文本类型的变化上,则充其量只是一些形式而已。因此,文学导论课的要素不仅在于形式,也在于内容的多少,同时更在于把形式内化到感悟文学之中,而这则需要有一定量的批评写作的支撑,这三者构成了文学导论课的要素。
Select
实践研究
关注学生审美体验的英语文学 教学及其审美教育意义 ——以“浸润式”英语诗歌教学为例
孙璐
2020, 169(1): 67.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确立英语文学为核心教学要素,并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定为终极培养目标。在此背景下,传统英语文学教学所采用的文学知识 灌输与死记硬背模式亟待改善,而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语言及其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的审美体验。本文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人文化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大一《基础英语》中英语诗歌的具体教学案例,介绍“浸润式”英诗教学模式,即从学生诵读诗歌的原初体验出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完成对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意象及象征意义的多元解读、深层思想的发掘与赏析等多重学习目标,并由此实现感性升华与理性复归相统一的审美教育理想。
翻译研究
Select
翻译研究
从定语长度扩增看翻译与现代汉语 白话文的发展:以“一个+修饰语+的+名词” 的定语结构为例
赵秋荣,王克非
2020, 169(1): 74.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句子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显著表现之一是定语长度增长与容量扩 增。本文借助历时复合语料库( 1915—1949),以“一个+修饰语+的+名词”为例,首先描述这一结构在翻译汉语与原 创汉语中的频率、变化趋势,接着从语言接触和认知视角分析该结构变化的可能性与限度。研究发现:相对旧白话,“五四运动”后短时间内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定语长度增加、容量扩展。除了语言自身发展外,以翻译为媒介的语言接触推动了这一进程;由于汉语自身对结构容量扩增十分敏感,再加上认知处理能力的限制,这种扩展有一定限度。
Select
翻译研究
西方翻译伦理代表理论批评与反思
吕奇,王树槐
2020, 169(1): 80.
可视化
收藏
国内翻译伦理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自觉”与“学术自信”,对西方翻译伦理理论模仿借鉴多于批评反 思。以中国传统中庸思想为视角,从伦理观、本体论与方法论三个维度对以贝尔曼异质伦理、韦努蒂存异伦理和皮姆译 者伦理为代表的西方翻译伦理理论进行批评与反思,可发现真知灼见中亦有偏颇之处,有失中正、中和与中行。借中国 视角,观西方理论,于扬弃中寻求古与今、中与西的圆融调和,为丰富国内翻译伦理研究路径与内涵提供启示。
Select
翻译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的译介
唐铎
2020, 169(1): 86.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其悠久的历史相比,中国古代散文译入法国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 20世纪方才引起法国汉学家的注意。本文将考察20世纪以来法国出版的中国古代散文译本,全面梳理法国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翻译成果,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译介的重点与特点,以弥补我国目前对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译介状况认识的不足。
书评
Select
书评
《语言景观中身份的协商与竞争》述介
季小民
2020, 169(1): 94.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评介由Robert Blackwood等学者编著的《语言景观中身份的协商与竞争》一书。该书关注多国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景观,探讨身份的建构、协商与竞争,代表着语言景观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本文将简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做评介。希望通过评介让国内研究者了解语言景观研究的近况,明晰公共空间中语言使用、身份建构的核心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而思考开展本土化研究,为语言景观研究增添中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