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廖七一
    2020, 170(2): 1.
    1979年之后,翻译与翻译批评进入相对繁荣期。许钧长期致力于翻译批评;他出版国内第一部翻译批评 专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共同组织《红与黑》翻译的大讨论,并主持当代翻译家、批评家和文学创作者有关翻译批评的 访谈和对话。翻译批评逐渐摆脱字当句对、语言转换的局限,朝理论化、跨学科和跨文化方向发展。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林正军 王萌
    2020, 170(2): 7.
    功能-认知视角能充分解释英语语态的语义、功能和使用。英语主动与被动语态在对概念结构的表达上各 不相同,在特定语域中实现各自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概念层面,主动与被动语态体现不同的认知意象;人际层面,语态选择体现说话人的交际目的;语篇层面,语态选择影响小句衔接、话题变换和信息焦点调整。另外,语态的使用与 动词和语篇类型也密切相关。
  • 理论研究
    刘兴兵
    2020, 170(2): 15.
    Du Bois在对话句法理论中提出了互涉原则假说,但并未进行深入论证。本文基于经典的语义三角理论和 构式的定义证明了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认为,借助关联理论,能够厘清具体语境中互涉的两个意义之间的方向性和 极性,最后,借用王寅的SOS理解模型和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论证了对话句法现象中互涉意义的互动性、对话性和 交互主体性的本质。
  • 理论研究
    袁周敏
    2020, 170(2): 22.
    本研究基于身份工作模式,引入成员分类机制概念,以医药商务会话录音转写为语料,探讨专家身份建构 的指称策略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医药商务会话中咨询专家通过人称代词的使用以及他称和自称的相互投射实现 专家身份建构;(2)前者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单数的主格与属格,其指称用法分别表现为机构型、专家型、引用型、 互动型、病患型以及专家型、结构型、引用型和病患型;(3)后者则通过自称和他称身份标记语完成对专家身份建构的 投射。本研究认为,可以在身份工作模式下对人称代词和社交称谓的使用进行解释,它们的使用与成员分类机制一起, 构成说话人进行身份工作而采取的修辞策略,或谓之说话人实施的身份修辞行为。
  • 理论研究
    何周春 龚彦知
    2020, 170(2): 29.
    本文基于语用意识综合、层级视角,探寻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不同性别英语学习者语用意识发展 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阶段学习者语用意识综合、层级发展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者学习阶段越高其语用 意识综合、层级发展程度也越高; 2)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语用意识综合、层级发展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者语言水平 越高其语用意识综合、层级发展程度也越高;3)不同性别学习者语用意识综合、层级发展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女性学习 者语用意识综合、层级发展程度均高于男性学习者。
  • 理论研究
    郭亚东 陈新仁
    2020, 170(2): 37.
    “语言顺应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众多,但在基本概念和操作问题上,该理论的倡导者Jef Verschueren多次表示国内学界存在误解。本文从立论源起切入,讨论顺应与顺应性的基本概念,分析语言顺应 的操作性以及不顺应和消极顺应在该理论中的定位等相关话题,汇报访谈内容的同时对每一部分做了评解,澄清误解 并指出将哲学层面的思考与操作层面的应用结合可丰富该理论,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探究路径和理论依据。
  • 理论研究
    刘晓宇 刘永兵
    2020, 170(2): 42.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徐锦芬 李昶颖
    2020, 170(2): 50.
    本研究对比了分离型和融入型形式聚焦教学时机对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语法习得的效果。126名初中生被分为分离组、融入组和控制组,每组学生又被分为高低水平组。所有学生完成错误改正题的前测、即时和延时后测。结果表明,两种时机对不同水平学习者都有促进作用,对高水平学习者效果更明显,分离型效果更好。对高水平学习者,分离型的即时和延时效果都好于融入型;对低水平学习者,两种时机的即时效果没有区别,但分离型延迟效果更好。
  • 实践研究
    惠良虹 程赟 李晓燕
    2020, 170(2): 57.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大学生数字身份对其外语学习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采用 问卷方式对39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中国大学生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信息驱动”、“新媒体素养”、 “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2)“友谊信息驱动”是影响大学生数字身份最重要的因子;3)“新媒体素养” 对“新媒体外语学习”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4)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外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待拓展。
  • 实践研究
    钟彩顺 钟梦琪
    2020, 170(2): 64.
    阅读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其内涵不明。本研究拟比较中美两份语文课程标准,厘清阅读素养内 容,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结果显示,两国课标都视阅读能力和文化养成为阅读素养的构成维度,但侧重点不同。中 国课标以内容为导向,强调其文化养成功能,着重建构课程的文化内容体系。美国核心标准则以过程为导向,重视发展 文本信息处理的认知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籍此,论文还探讨了阅读素养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孙毅 王龙本
    2020, 170(2): 72.
    本文预期在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LCCM)指导下,探讨直接影响旅游新闻质量和效果的蓄意隐喻的 理解与翻译。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扼要介绍LCCM理论的来源并讨论其比较优势基础 上,着重考察了其对隐喻理解的创新性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构建小型旅游新闻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穷尽性搜索及 全面客观地识别其中的蓄意隐喻。本文基于LCCM理论中英汉蓄意隐喻的对等关系分析,总结出了异化和归化策略指 导下的四种翻译技巧。
  •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杨建培
    2020, 170(2): 81.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德语教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论述了跨文化德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若能做到三个结合,即国外与国内研究的结合、不同学科间的结合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跨文化德语教学研究 将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张继光
    2020, 170(2): 90.
    2010、2012、201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翻译家的对话》( I、II、III)收录了会议的演讲稿?在这些会议上,汉学家、中国学者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议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翻译过程、中外文学差异、针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建议?翻译家的对话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 译选材?目标读者定位、翻译策略、译作传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