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吴诗玉, 马拯, 叶丹
    2016, 154(1): 1.
    阅读时,词汇语义经语音通达还是经视觉而直接通达,引起学术界很大的争议。本研究采用语义关联判断任务,以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比较他们进行汉英阅读时的词汇语义通达路径。结果发现,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词汇阅读,被试在对同音词进行语义关联判断时,不仅在在错误率上比控制条件显著更高,而且判断时的速度也显著更慢,表现出语音干扰效应,这为汉英词汇阅读时语音信息获得自动激活提供有力证据,并支持汉英阅读时词汇语义经语音而通达的观点。
  • 理论研究
    张智义, 倪传斌
    2016, 154(1): 9.
    既往关于PRO局域语义约束的语义界定和移位的句法界定,难以满足解释充分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将PRO和NP语迹及其他空语类进行对比后认为,PRO在语义上具备跨事件特征,是两个事件结构共享的主目语;在句法上执行先拼出,后删除操作。这样的句法语义属性界定具备题元和格的逻辑一致性。本研究有关PRO的句法语义属性设定,在汉、英、冰岛、基隆迪语特殊语例的分析中具备较强的解释力。
  • 理论研究
    钟正凤
    2016, 154(1): 17.
    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关系从句?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是汉语关系从句的表现?如何形式化地定义汉语的关系从句?如何将汉语纳入到普通语言学的大框架内,与不同类型的语言一同讨论?如何使传统的汉语语法与当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话题及方法?本文将以汉语中关系从句的地位确认、句法辨析及定义重设为例,在普通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的语言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同时,希望通过当代语言学理论为汉语中一些看似难以归入语言普遍性的句法结构提供分析方法上的参照。
  • 理论研究
    郑继正
    2016, 154(1): 25.
    本文借助优选论(OT)句法的框架,在基于VP为双层复合结构、NP内生于VP外论元、虚词there直接从词库读取、存现句中的NP为呈现焦点等假设之上,利用ALIGN-PRES-FOCUS, CASEnom, OB-SPEC和FULL-INT的制约条件及其等级排列,对英语存现句进行了优选论分析。存现句中的NP内生于VP的外论元,从而获得主格形式,但呈现焦点对句法的制约条件ALIGN-PRES-FOCUS抑制了VP后NP的提升,从而使其格位无法获得标记,违反CASEnom。为了使句式满足OB-SPEC,说话者可以从词库中直接读取虚词there,或者提升方位短语LP,用于填充IP的标志语位置。
  • 理论研究
    何荷
    2016, 154(1): 34.
    在身份的话语建构观和情景观指导下,本研究分析了国外英语期刊论文中作者实施建议行为时所选择、建构的关系身份情况。研究发现,作者建构的身份包括强势和非强势两大类,有时会突出、有时则对建议对象避而不提。由于受到建议对象社会角色的制约,作者更倾向于建构非强势身份,并隐藏建议对象;建议对象的社会角色权势越高,上述趋势就越明显。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学术话语的认识,对提升中国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 理论研究
    袁周敏, 毛延生
    2016, 154(1): 41.
    基于语用平衡假设及其交际需要、语用努力、语用力量和语用效果的四个核心念,借助商务会话之医药咨询会话的自然录音语料,本研究从话步、话回和会话整体结构的层面验证语用平衡假设。文章发现在会话整体结构层面,咨询顾问语用身份的分布及其话语声音渗透体现出较为宏观的语用平衡运作,从而增加说话人交际需要的实现机会。文章进一步认为会话中的语用平衡能力或许应该是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理论研究
    陈建林
    2016, 154(1): 47.
    社会认知观指导下的作文评分过程研究重视考试机构规约对评分过程的制约,却忽视评分员社会心理因素对评分过程产生的影响。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为例,采用有声思维和跟进访谈的形式对后者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有六类评分员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评分员对文本的打分,分别是考试机制意识、阅卷系统知识、阅卷环境的心理感受、考试认识、考生预期和伦理价值判断。随后就这些因素对评分过程施加影响的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改进评分员培训效果的建议。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杨明明
    2016, 154(1): 55.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具有深厚的俄罗斯文学教学传统,数十年来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中俄关系的新走向无疑又为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有鉴于此,俄罗斯文学教学应该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达到增进学生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研究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目的,为培养国家战略发展亟需的高级俄语研究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 实践研究
    高惠蓉
    2016, 154(1): 59.
  • 实践研究
    赵国霞, 桑紫林
    2016, 154(1): 6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研究大学非英语专业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听力策略使用差异。问卷调查显示高水平者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三方面使用频率都高于低水平者,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使用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社交/情感策略使用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研究高低水平学习者的听力过程,进一步发现高水平者比较善于使用策略,而低水平者忙于应付语音、生词等的基本困难,策略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有声思维的质化方法研究听力策略在国内并不多见,本文抛砖引玉,研究结果对听力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实践研究
    张海明
    2016, 154(1): 7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宽广、层级丰富的系统工程。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课程教学的多维视角切入,提出了一种以能力导向型通用英语为课程定位、切合大学英语实情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为课程内容、实用语言项目为课程结构的大学英语ESP项目课程观,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相关内涵以及设计思路。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杨仕章
    2016, 154(1): 79.
    “文化翻译学”作为一个术语,是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翻译研究中的凸显过程,梳理了翻译学界对“文化翻译”的多重解释,廓清了“文化翻译”作为翻译学术语的根本之义,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文化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学科地位与学科性质,进而对“文化翻译学”概念作出界定,从而为文化翻译学的学科建构确立了原点。
  • 翻译研究
    钟书能
    2016, 154(1): 85.
    话题链是构建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统摄机制。本文研究发现,话题链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现代英语中以零形或有形的手段统摄整个篇章,造就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现代英语各自不同的篇章衔接与连贯形式和文体风格。本文拟以古代汉语散文《五柳先生传》的现代汉语译文以及现代英语译文为例,阐述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功能,提出对话题链进行解构与重构是汉英篇章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 翻译研究
    王珏
    2016, 154(1): 92.
    本文对译创理论的源起、发展、内涵特点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笔者发现,译创的多重性主要体现在“译”、“创”、“媒”以及“合”四个方面。译创是一种翻译和创作并存的写作方式,是译创者从/到另一种语言里表达自身文化的双向创造性实践,从而实现文化杂合。此外,作为一种文化杂合的有效手段,译创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