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学生英语三语(L3)习得受到母语藏语(L1)和第二语言汉语(L2)的双重影响。以多语交互影响研究者提出的类型近似模型、第二语言主导模型和累积增强模型为理论基础,收集L2水平不同的藏族L3学习者的作文语料,从流利度、词汇丰富度和词语错误率等三个维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1和L2在L3写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L1在作文构思阶段发挥作用;L2水平越高,词汇错误率越低,但L2水平在词汇丰富度上并不具有区分力;教学媒介语对L3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结果对于藏区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是篇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实践的专访文章。倪豪士教授所主导译注的《史记》译本颇具特色、极富学术价值。对于古典西方著作(希腊与罗马的),西方学者通常出版两种翻译:一种是为了普通读者的注释很少的流畅翻译,另一种是针对学者的对文本与上下文都进行广泛注释的翻译。华兹生的《史记》译本是优秀的流行版本,而倪豪士的翻译目标是提供一种学术性译本,倪译本因而主要被西方的学者、专家与学生所阅读。倪豪士教授采用国际性合作翻译模式与文本细读翻译法,译著谨严,意义非凡。他翻译《史记》已长达近30年的实践与精神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依托翻译能力多元观和极简观的理论框架,从元认知视角对翻译能力的本质进行解读。研究通过挖掘元认知在翻译问题动态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翻译能力的本质就是翻译元能力,包括三个子能力:导向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翻译元能力在元认知调控的导向、计划、监控、评估作用下,以双语能力为基础,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根据翻译问题及解决的需要,有效调动其他翻译能力,统筹规划翻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