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1年, 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5-25
特稿
学术争鸣
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翻译研究
理论评述
全选
|
特稿
Select
特稿
试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及其运用
褚孝泉
2011, 1(2):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语学习是一个充满困难的过程,学习者和教育者都期望能发现一条学习外语的捷径,由此而产生了外语教学法在现代以来的大发展。本文通过探究各种教学法形成的基础和动因,指出教学法的形成常常是源自于教学实践以外的因素,对于教学法的效果应该采取现实的态度并且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法。特别应该避免的是为理论而理论和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
学术争鸣
Select
学术争鸣
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红与黑》汉译讨论的意义
许钧
2011, 1(2): 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Select
学术争鸣
对《红与黑》汉译大讨论的反思
谢天振
2011, 1(2): 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五、六年前发生的《红与黑》汉译大讨论与大调查,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时至今日,若以理性的思维,从当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角度予以反思,其讨论内容虽存异议,但《红与黑》汉译大讨论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当时参与者所讨论的内容,而在于事件本身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在这一事件中,翻译问题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大调查、特别是搜集读者反馈意见的数量较为成功,同时引发了译界对我国译学观念滞后及原因的深层思考,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解决翻译问题,提高翻译研究档次,缩小中西译学研究之间的差距,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严谨的翻译理论家队伍,尽快确立中国翻译界的理论意识,并切实有效地搞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Select
学术争鸣
“《红与黑》事件”的历史定位:读赵稀方“《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有感
王东风
2011, 1(2):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赵稀方的论文“《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为契机,对1995年由《文汇读书周报》开展的有关《红与黑》翻译的读者调查事件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力图还原其在中国及国际翻译学史中的坐标位置。本文认为,这一事件的表面观念虽然在当时落后于国际译学,但这一落后并不仅仅是这一事件本身的落后,而是当时中国翻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的落后,相比较当时的中国翻译研究的水平而言,这一调查背后的理论观念以及建立在这个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体现了当时国际译学的前沿水平,因此,在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史上,这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Select
学术争鸣
从《红与黑》汉译讨论到村上春树的林译之争——两场翻译评论事件的实质
邹东来, 朱春雨
2011, 1(2): 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中国当代两个影响较大的翻译评论事件进行了比较,一是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讨论,二是由2004年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村上春树的汉译争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个翻译评论事件的缘起不同,所处的语境与背景也有诸多不同,但两个翻译评论事件究其实质都是“直译”与“意译”之争。
理论研究
Select
理论研究
诊断分类模型:测试领域的新工具
陈芳
2011, 1(2):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诊断分类模型是以分类为目的模型的总称。它可以充分利用考分并直接反映学生的能力状况,符合教育领域以有效的考题信息来辅助教学的趋势。本文撇除数学公式,以简单的语言总结该类模型的要素、种类和常见参数,通过Eunice Jang的研究,展示诊断分类模型在语言测试和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研究结果表明,诊断分类模型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但实际使用价值还取决于教师对模型和结果的认可。本文对诊断分类模型的前景和挑战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实践研究
Select
实践研究
语音?语篇?语感?语域——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条龙”整体规划的思考
林大津, 毛浩然
2011, 1(2): 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语热”引发了大中小学英语教育整体规划问题。在充分考虑地区、学校和个体差异以及各家观点的基础上,遵循“实事求是,逐级定位,逐层分流,因材施教”的原则,本研究所倡导的“语音-语篇-语感-语域”线性模式有望成为一种适应社会需求、尊重个体差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教育模式。
Select
实践研究
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
许悦婷
2011, 1(2): 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的身份转变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评估实践故事的基础上,分析该教师在评估改革中的“实际身份”与“目标身份”,及其身份转变过程。研究发现,教师身份是个经历“变”与“不变”的复杂过程。本文指出,教师身份是在社会和历史两大维度的交织影响下,在专业自我和个人自我两大力量的冲突、协商与调和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Select
实践研究
“人物故事”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
秦惠康
2011, 1(2): 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人物故事”文本的教学存在多种问题,包括对语言知识的过分强调,对文本背后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的忽视,使得这类教学处于低效状态。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根本原则,在于从图式阅读理论出发,全面地挖掘文本的多方面知识价值,培养学生的相关图式认知,并挑战、修正这种图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学生的智慧与精神成长,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习得兴趣与效率。
Select
实践研究
口语产出中的语块研究:回顾与展望
胡元江
2011, 1(2): 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以来,口语产出中的语块研究成为口语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沿着四个路径进行:一是探讨语块与口语能力的关系,二是研究口语产出中语块的加工和提取,三是基于语料库研究学习者口语产出中语块的特点,四是研究语块教学及其对学习者口语能力的作用。本文对1983年—2010年口语产出中的语块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Select
实践研究
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
谈言玲, 张荣根, 严 华
2011, 1(2): 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习策略的使用一般可视作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标志。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了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自主学习中心参与度和认可度不高;大多数学生能有效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但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运用程度偏低。
翻译研究
Select
翻译研究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张春柏, 吴波
2011, 1(2): 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角度讨论翻译课程建设问题,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注重过程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把传统的课堂转变为翻译工作坊,在教学内容上则以汉英对比为经、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为纬,让学生在讨论与互动中提高翻译能力和英语水平。
Select
翻译研究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张吉良
2011, 1(2): 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释意学派创始人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口译过程包括源语理解/阐释、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目的语表达这三个步骤,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追溯了释意学派口译模型形成的过程,认为:它的诞生展示了释意学派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并为后续口译信息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该模型对释意学派“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轻描淡写,对口译信息处理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避而不谈。基于此,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口译的信息处理是由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联手、串行和并行处理配合、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共同参与完成的。
Select
翻译研究
交替传译与“AA+EA”策略
康志峰, 邱东林
2011, 1(2): 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交替传译教学实践和现场实验中发现,学生在交替传译时存在着两种心理模态——焦虑模态(AM)和兴奋模态(EM),这两种模态对交替传译的口译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对学生产生的焦虑模态进行焦虑关注和焦虑调解(AA),并对学生产生的兴奋模态进行兴奋关注和兴奋调节(EA),由此而产生的“AA+EA”策略对学生交传口译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Select
翻译研究
论汉英翻译教材的编写原则
王树槐
2011, 1(2): 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汉英翻译教学的特点,我们提出汉英翻译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原则、链接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应该覆盖词汇、简单句、复合句、语篇四个层次的理论、技巧、知识,并以理论指导下的技巧为教学中心;链接性原则是指,由于汉英翻译教学涉及的相关知识庞杂,必须根据知识的“组块”原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组建专题教学语料库,链接于教材或课程的网站上。这样编制的教材体系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对核心内容的学习,从而快速、有效地获得汉英翻译能力。
理论评述
Select
理论评述
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思路--《语用文体学》介评
李昌标
2011, 1(2): 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Elizabeth Black的《语用文体学》进行介评,探讨作者的小说文体观,并从语用学角度介绍小说文体研究切入的新角度,拓展语用文体学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