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蔡基刚
    2012, 1(4):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第一份地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下面简称《参考框架》)最近正在研制中。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大纲?《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和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有何区别?文本用制定说明的形式和附录《参考框架》来探讨这些问题,并用这种方法求教各方专家和更多的读者。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肖忠华
    2012, 1(4): 1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Geoffrey Leech
    2012, 1(4): 1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一种基于语料库研究语言变化的方法,集中探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最近的语法变迁。该研究方法对匹配的对应语料库进行比较,所用语料库均采用准确对等的抽样方法对间隔大致相同时间的书面语言进行抽样提取语料样本。该研究揭示了英语用法增加和减少极为显著地模式,如进行体使用的增加与被动语态使用的减少,并通过口语化、美国化、密集化和规约化进程来解释上述变化。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邵斌, 何莲珍
    2012, 1(4): 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日渐增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基于语言使用。认知语义研究可以从语料库所提供的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获益。本研究以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以carbon构成的“碳族复合词”为考察对象,拟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角度对英语新词新义背后的认知机制做出深入分析,从而以该个案展示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义研究的可行性。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杨素香
    2012, 1(4): 28-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unston(2008)提出了语义序列的概念、构成及其研究方法。语义序列指在语料库中有规则地出现的一系列意义成分。本文以Hunston(2008)所论为方法框架,以英语搭配框架"the*of"为研究焦点,以语料库驱动的方法探讨语料库证据显示的不同语类如医学英语和传记英语的语义序列。结果显示,医学英语形成与医疗、疾病、变化等有关的语义序列,而传记英语形成与生平、经历、时间等有关的语义序列。因此,语义序列能够反映语篇特征,对语类区分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陆娟鸿, 肖忠华
    2012, 1(4): 36-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PaulBaker的一部新作,为第一部系统介绍语料库语言学在社会语言学中应用的专著。本文将首先讨论该专著的创作背景,然后简要介绍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简要评价。 更多还原
  • 特约专栏:语料库研究
    雷蕾, 潘璠
    2012, 1(4): 39-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对《定量语料库语言学与R编程:实用导论》一书的评介。该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介绍运用R语言进行语料库语言学定量研究的专著。从方法论视角来看,该书对推动语言学或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还讨论了该书的局限性。
  • 特约专栏:文学翻译
  • 特约专栏:文学翻译
    张春柏
    2012, 1(4):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文学作品中节奏的翻译问题。文中指出,文本的节奏是文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义的表达形式之一,因此应该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本文以实例说明,基于人类语言的共性,节奏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笔者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把节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langue)特有的节奏,如汉语和日语,汉语和西方语言;另一类是话语(parole)的节奏,即反映作者和文本独特风格的节奏。笔者提出,在翻译中必须尽可能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再现文本的节奏,从而充分地再现原作的意义和风采。
  • 特约专栏:文学翻译
    刘云虹
    2012, 1(4): 4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 特约专栏:文学翻译
    胡安江, 胡晨飞
    2012, 1(4):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个案;而在着力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当下语境,寒山诗作为"走出去"之成功典范,对其译介与传播的成功经验却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毋庸置疑,对于其成功经验的细察,将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与翻译策略的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
  • 特约专栏:文学翻译
    吴赟
    2012, 1(4): 6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被誉为"是一部真正的经典"。译者选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他者性"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认知能力,作者和读者、忠实度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和角力转化为十分和谐的共处,令译本呈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世界的力与美。对《长恨歌》的译介研究不仅仅是特定文学文本的个案解析,更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乔颖
    2012, 1(4): 6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比较强调学习的结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认为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还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但是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不像结果那样显而易见,也会因受到教学对象、内容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令人难以捉摸。因此,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日语精读教学中对"情境化"、"TPR"、"VT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实例,着重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精读课的语法教学中如何增加"可理解输入"的"质"和"量";2)以精读的会话教学为例,讨论如何促使学生将外在的语言知识吸收内化并形成"自动化";3)以精读课入门阶段的发音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记录和反思,总结出基础阶段的日语精读课应遵循学生语言习得过程的规律与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 实践研究
    刘丽艳; 刘永兵
    2012, 1(4): 76-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一直是西方课堂环境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运用《中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测量了高中生对英语课堂环境的感知与其英语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课堂环境是影响二语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二语学习成果。课堂环境通过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共同影响二语学习成果,其中任务取向对二语学习成果的预测力最大。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孔文清
    2012, 1(4): 8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拒斥了意义的指称论和观念论后,蒯因认为只能以行为主义的方式来发现意义,即只能从可观察的、公开的言语行为中发现意义。由于缺少作为衡量标准的东西,言语行为也不能完全确定意义,由此产生了所谓的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并非只存在于翻译中,而且不是翻译技巧等技术层面的完善所能弥补的。
  • 翻译研究
    梁超群, 张锷
    2012, 1(4):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洪深根据王尔德名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译而成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剧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与艺术成功,但是在当时以新文化救中国的时代洪流中,站在时代前沿的洪深,对王尔德该剧中的唯美主义元素的接受出现了部分的"不应",其结果之一就是无意中将原剧中的唯美主义者奥古斯都勋爵改编为一个中国式的"王八"形象。
  • 翻译研究
    毛志文
    2012, 1(4): 9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翻译单位的问题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经思考,从四大角度分类如下:否认翻译单位的存在;功能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角度;篇章修辞学(结构语义学)角度;功能交际角度。这是对传统翻译单位划分方法的大致归类和总结,以方便我们进一步研究秋列涅夫(ТюленевС.В.)翻译单位思想的创新性。秋列涅夫翻译单位思想独具创新,其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应,把翻译单位当作是一种过程,认为翻译单位是转换素(Транслатема)。这不仅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在理论上把翻译单位当作翻译过程来加以研究,为翻译单位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把转换素当作翻译单位在翻译教学上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对于系统研究机器翻译中程序的处理过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