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5年, 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5-25
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翻译研究
全选
|
理论研究
Select
理论研究
界性识解与可数性使用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可数性误用的认知解读*
朱叶秋, 陈新仁
2015, 1(2):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名词界性理论,以 170 篇高中、 英语专业本科和英语专业硕士学生作文为研究文本,分析名词可数性的使用特别是误用情况及其发展特征, 借以考察名词界性对名词可数性使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界名词的使用明显好于无界名词,且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间的使用发展趋势完全不同; 同时, 名词界性的可转换性以及英汉两种语族人的不同识解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认知负担, 造成名词可数性的使用错误。研究还发现,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名词界性的影响从语际影响转为语内影响。
Select
理论研究
不同语言水平的认知主体概念隐喻归纳能力对比研究
袁凤识, 张新彬
2015, 1(2): 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运用概念隐喻归纳测验,对不同语言水平的 251 名 1—4 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与 24 名美国大学生的概念隐喻归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 不同年级被试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 2)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概念隐喻归纳结果并未因主体的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1) 语言水平可能不是影响被试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的关键变量; 2) 实证数据并不支持认知主体心智中存在概念隐喻表征体系的观点。
Select
理论研究
争议与应对: 二语习得涌现论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贾光茂
2015, 1(2): 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经验涌现论和先天涌现论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 涌现论所受到的质疑及其所作出的回应, 认为涌现论的发展方向包括对核心语言现象的研究、 对复杂构式习得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Select
理论研究
中国和丹麦 EFL 学习者对英语高频程式语的认知加工研究
钟志英, Teresa Cadierno
2015, 1(2):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 E-Prime 编程的“在线语法判断任务” 考察了 30 名中国和 30 名丹麦 EFL 学习者对英语非习语高频程式语的认知加工,研究结果从二语视角支持了“整体表征” 假说。主要发现有: ( 1) 与本族语者一样,中国和丹麦 EFL 学习者皆对程式语具有加工优势。( 2) 中丹平行组中,二语与母语越接近及需求驱动越强,二语学习者的加工速度越快,准确率也越高。( 3) 加工从高频到低频语块的速度呈现由快到慢的连续体模式,体现了频数效应。
Select
理论研究
中国学习者英语代词的习得研究
吴明军, 王同顺
2015, 1(2): 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 E-prime 编程,研究两组中国学习者英语代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习者都在单子句中存在代词解读问题,误以为代词可以与约束域内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短语共指, 但高中组在拒绝代词受宾语约束表现更好。在双子句中, 两组都能遵守约束理论原则 B, 正确地确定代词与约束域外的远程主语共指,专业组在拒绝代词受局部约束时显著地好于高中组。本文从母语迁移、 句子处理和结构平行性等角度对上述差异作了解释。
实践研究
Select
实践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师转型期期间状态焦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欣, 王勇
2015, 1(2): 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上海地区 72 名从事学术英语一线教师状态焦虑情况的调查, 本文指出并分析在由通用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的过渡阶段学术英语教师在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 职业自我冲突、 付出与回报满足感、 教学准备与课堂教学控制感、 职业发展控制感以及教学效果控制感 6 个因子上状态焦虑的情况与特点。提出了转型期缓解状态焦虑的措施以及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Select
实践研究
探究教师书面反馈的言语功能: 静态文本还是动态话语?
张丽敏, 于书林
2015, 1(2): 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构建二语教师书面反馈言语功能分析框架的基础上, 探究教师书面反馈的言语功能、 语言形式及其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语教师的书面反馈体现出四种言语功能: 指示性、 使役性、 表情性和元语言功能,但以指示性功能为主; 教师在书面反馈中会使用一定量的母语; 与二语反馈相比, 母语反馈更关注指示性功能反馈中的写作内容,传达反馈的表情性和元语言功能。研究认为教师应重视反馈的多样化言语功能,增强反馈的交际性和意义协商性; 教师在给予反馈时可以考虑使用母语这一文化心理中介工具来调节反馈过程,丰富反馈类型和言语功能。
Select
实践研究
英文写作元认知与同伴互评书面评语的关联性研究
董家丽, 曲卫国
2015, 1(2): 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元认知理论框架的英文写作元认知知识由个体知识、 任务知识、 策略知识三个变量构成,当这三个变量共同作用于个体认知活动中的某项具体写作行为时, 促使写作行为发生的学习模式会对学习者的英文写作过程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项同伴互评学习模式下的英文书面评语写作活动的实证个案研究,探讨了同伴互评学习模式与英文写作元认知因素的关联及学生的英文书面评语的话语倾向对写作元认知知识构建的影响因素。
Select
实践研究
基于教师中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报告
林莉兰
2015, 1(2): 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行动研究探讨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下教师在学习者自主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中介学生自主能力发展。通过对自主学习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及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行动干预结果分析,发现: 1) 教师是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自主的必要构念: 2) 基于行动研究范式的教师介入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和行为。文章最后讨论本研究结果对实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
Select
实践研究
二语写作中个案词汇的使用特征研究 ———以 SO 为例
朱慧敏, 王俊菊
2015, 1(2): 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自建的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研究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对个案词汇 SO 及其相关短语结构的使用情况,重点分析了它们在频率、 语体、 类联接和语义韵等方面的特征, 并比较了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使用的异同。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作文中存在过度使用 SO 的情况, 但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 对 SO 及其短语结构的使用量呈现下降态势,逐渐靠近本族语者的使用状况。此外, SO 的使用有明显的口语体语言特征,与本族语者相比,类联接模式差异显著,但语义韵特征有同有异。
Select
实践研究
大学英语转型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商务英语沟通》 课程建设为例
赵珂, 王志军
2015, 1(2): 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与评估理论, 对上海财经大学中外合作二年级《商务英语沟通》 课程进行探索。本研究设计并实施《商务英语沟通》 教学, 从实证的角度考察课程教学实际效果,并深层次挖掘影响学生商务英语沟通与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的各种情境因素, 对 ESP 课程设计与教学有借鉴意义。
翻译研究
Select
翻译研究
道器并重的“中国路子” ———论潘文国“文章学翻译学” 的理论与实践* *
林元彪
2015, 1(2): 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崛起、 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海外传播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决中国翻译实践及研究需要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潘文国认为面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厚重传统, 这一特色翻译理论必须以“文章之学” 为基础,故名之曰“文章学翻译学”。潘氏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继承文章学研究传统,执“信达雅” 之说为“道” , 并以“义、 体、 气” 之“三合” 指导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这一“道器并重” 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有助于深化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路子”。
Select
翻译研究
从“儿童的发现” 到“为儿童而译”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
李文娜, 朱健平
2015, 1(2): 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 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 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 “儿童的发现” ,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 走向“儿童本位” , 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 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 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Select
翻译研究
文化接触视角下翻译方法的选择与变更
杨仕章
2015, 1(2): 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外来事物,翻译学界多关注“怎么翻译” 的问题,鲜有论及翻译方法本身的选择与变更问题及其文化动因。本文重新梳理并对比俄汉两种语言在翻译外来事物时所使用的方法,以文化接触为视角,通过对文化多元性、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熟知度等方面进行历时分析,揭示翻译方法选择与变更的规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