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杨延宁
    2024, 189(3):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三次浪潮,下一个十年是其成败的关键。前两次浪潮中,语言学深度参与甚至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但在当前的第三次浪潮中,语言学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本文梳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关系,试图回答语言未能积极参与第三次浪潮的原因。本文认为,语言学正经历着类脑指向的理论革新阶段,为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下一轮融合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正走向算力的瓶颈,面对着新的挑战。语言学经历百年积累,能够有力促进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弱规则”到“小数据+强规则”的转变。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张 萍 马宇晗
    2024, 189(3): 10.
    本研究对比了两代(2005 / 2023)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联想网络的语义组织及整体网络变化。结果显示:1)两代学习者英语心理词库均以语义组织为主,高低水平者对词汇搭配和层级知识的侧重不同,现阶段学生的屈折派生知识显著提高;2)两代学习者的联想网络结构均符合“小世界”特性,网络疏密度随语言水平而增大至稳定,稳定性随小世界程度的加深而减弱。本研究为英语词汇学习提供了历时发展图景,对词汇学习诊断有启示。
  • 理论研究
    陈 明 周 惠
    2024, 189(3): 19.
    鉴于范式对知识建构实践的规约性及学科语篇的复杂性,本文探讨学科、学科范式、学科知识和学科语篇的关系。在共时层面,硬学科范式具有同质性,而软学科范式体现异质性。在历时层面,硬学科发展是学科范式的更替,软学科发展是学科范式主导地位的转移,代表学科所持哲学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影响学科成员所从事的知识建构实践和语篇实践。此观点为后续学科语篇研究提供了启示。
  • 理论研究
    张 琳 胡开宝
    2024, 189(3): 28.
    近年随着数字人文的迅速发展,环境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与语料库的结合应运而生。本文基于相关概念、研究对象与方法的界定,梳理了基于语料库的环境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现状。然而,现有研究在语料来源与规模、研究主题及视角与方法上还存有一定问题。鉴于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语料库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和建设,拓宽研究视角与方法,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吴远青
    2024, 189(3): 35.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基于作者“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从革新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开展混合式教学和调整教学考评方式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为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实践研究
    朱效惠 李 丹 段杨杨
    2024, 189(3): 45.
    本研究以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对东北某高校五名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动性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反思日志、自绘轨迹图和半结构化访谈数据的分析,发现维吾尔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发展具有非线性、个性化和时空情境性特征,发展轨迹既有交汇又有偏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能动性发展是个体和外部环境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本研究对高校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有一定启示。
  • 实践研究
    徐 江
    2024, 189(3): 53.
    基于国内外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本文从发文统计数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回顾了近几十年二语学习者写作反馈投入研究发展状况。文章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杨志亭
    2024, 189(3): 64.
    无论是源叙事还是再叙事,都具有政治建构功能,基于此,在国际传播语境下,以“科技中国”为主题的国家叙事具有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科技话语权的重大战略意义。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在对中国科技的国家叙事进行翻译重构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话语转换与空间跨域之后的认知差异和意识形态认同等问题。译者应从国际传播的目的和效果出发,遵循个人职业伦理与国家责任伦理相统一的新时代翻译伦理范式,对翻译策略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选择。
  • 翻译研究
    陶李春 许 钧
    2024, 189(3): 72.
    进入新时代以来,语言服务业的强势崛起,翻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与实施,都给翻译领域带来诸多改变,也使得翻译教育面临前所未见的机遇和挑战。著名翻译家许钧教授基于自身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分享了对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能力构建的思考,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标准、路径和举措,同时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展望翻译专业博士学位(DTI)教育的发展。
  • 翻译研究
    毛志文
    2024, 189(3): 79.
    白居易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系统梳理并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的各历史阶段俄罗斯重要翻译家对白居易诗歌的译介策略和艺术特色,剖析代表性汉学家对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创新之处,总结白居易诗歌译介与研究的特点及影响,阐释白居易诗歌在俄罗斯汉学界以及普通民众之中广受影响的原因。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唐诗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以及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对话,可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助益。
  • 翻译研究
    黄 婷
    2024, 189(3): 89.
    凡尔纳在中国的译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中青社曾以行动者的姿态积极介入,有力促成了凡尔纳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本文立足于翻译的网络化存在特征,从行动者的出场、译介行动的展开、行动者的坚守三个方面出发,探析中青社在组织和推动凡尔纳作品译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揭示复杂的翻译动态过程,为文学译介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