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认知语言学专栏
  • 认知语言学专栏
    王馥芳
    2014, 2(3):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虽然对认知语言学的质疑和批评研究不少但学者们一般并未严格区分批评视角。本文在简述内外部批评法和两种常用的外部批评手段的基础上, 专门探讨学界针对认知语言学之理论假设和方法论所作的外部批评( 或者说解构性批评) 、认知学者的理论回应以及我们的理论反思。鉴于外部批评本质上是基于外部标准或外部立场基础上的理论冲突和对立, 因此对任何一个理论而言, 外部批评都是对其理论合理合法性的最大挑战。有鉴于此认知语言学者对针对认知语言学的各种外部批评采取了有力的反击和回应捍卫了其理论的合理合法性。
  • 认知语言学专栏
    王文斌
    2014, 2(3): 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要: 本文究问的本质厘清其结构类型及其诸种内在关系, 结论是: (1) 与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充其量只是对抽象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强调;(2) 应分为五种结构类型: 命题、意象图式、隐喻、转喻和符号; (3) 这五种结构类型的内在关系表现为: 意象-图式结构是隐喻结构和转喻结构形成的基础, 而隐喻结构与转喻结构是表达意象并实现图式的两种不同方式命题结构是意象-图式结构的出发点, 又是意象-图式结构的归宿符号结构则是其他四类概念性结构的语言表达工具。
  • 认知语言学专栏
    文旭
    2014, 2(3):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关于语言、交际和认知的科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其研究在过去的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外语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四个重要基本特征入手,即语言的非自主性、意义的核心地位、心理表征的构式性、以用法为基础的特性,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意义。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耿立波, 杨亦鸣
    2014, 2(3): 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ERP技术研究二语习得过程中句子阅读能力的心理现实性问题通过实验以及对P2、N400、LPC等成分的讨论可以看出,在阅读时,L2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表现在单词识别上识别程度低于L1单词; 在阅读理解上相比较于L1句子的理解L2学习者可能会更多地把脑资源放在单个词的理解上,而没有也不能)像阅读L1句子时把更多的脑资源放在对整个句子的整合理解上,因而,整合理解的水平明显低于 L1句子。通过P2、N400、LPC等成分我们可以很好地观察到阅读能力在大脑中的表现,阅读能力具有显著的心理现实性。
  • 理论研究
    张建理, 骆蓉
    2014, 2(3): 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使位移事件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但不同语言在具体表述的构式选择方面却存在差异。本研究运用认知构式语法对英汉语的致使位移构式进行探讨, 发现英语倾向于使用分析性较小压制力较大的构式, 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实证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容易受到汉语的负迁移而滥用分析性较大的英语构式。这应该引起外语教学界的注意。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肖巍, 辜向东, 倪传斌
    2014, 2(3): 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跟踪改革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 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在2008年3月一2009 年7月通过三次问卷调查共收集了710名学生的数据,探讨了CET反拨效应机制中11个单因素的历时变化,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建模,综合分析了CET反拨效应机制及其历时变化。结果发现: CET改革后1— 1.5年为反拨效应响应较强烈的窗口期, 其正面反拨效应明显显现出重视教材学习、淡化应试备考的趋势。虽然窗口期过后负面反拨效应有所回升但反拨效应总体上继续朝重教材、轻应试的方向发展。
  • 实践研究
    贺琳
    2014, 2(3): 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Vanpatten的输入加工模型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是建立目标语形态与意义联系的过程。由于注意是有限的认知资源,Vanpatten提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同时注意输入语言信息的意义和形式会造成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争夺注意资源, 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结果。本研究采用Wong(2001)的研究范式, 设计三种研究任务分析讨论在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注意二语语言形态是否会影响语言意义的获得。任务结果与Wong(2001)的结论一致二语阅读过程中注意语言形态没有影响阅读理解结果。
  • 实践研究
    徐智鑫
    2014, 2(3): 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机策略一直被认为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却很少有研究支撑这一理论。本文采用量化问卷调查了四所大学七个班级共412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运用MOLT(Motivation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观察量表记录下这些班级40节英语课中教师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和学生的动机行为。结果表明,动机策略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其课堂动机行为。此外对七位教师进行的访谈进一步探究了他们在课堂上使用动机策略的差异及原因。
  • 实践研究
    姚晓军, 秦军, 胡素芬
    2014, 2(3): 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访谈对参加学术英语阅读与讨论课程学习的博士生进行调查,并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术英语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学术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学生能使用一些学术英语阅读策略,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语言运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 实践研究
    张加生, 仲荣慧
    2014, 2(3): 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英语教师进行自主性学习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利用课堂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实践的实证式研究提出一套适合非英语专业硕士生特点的外语自主阅读模式:课后外语自主阅读在辅以严格而有效的课堂监测机制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自主性阅读效果。基于自主阅读理论的课堂监测机制,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兄弟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自主阅读教学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实践研究
    苗青
    2014, 2(3): 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律英语课程隶属于专门学术英语本研究以法律英语教学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开发及师资建设等多角度考察当前法律英语教学之发展掣肘借此深入探析高校广泛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可能遭遇的瓶颈与壁垒,尝试性地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广泛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罗列
    2014, 2(3): 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叶中国的翻译活动经历了完全忽视原作和中介译本、毫不质疑接受间接翻译的状况,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间接翻译理论争鸣,认识其弊端,确立选择中介译本的原则。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女性译者群体的间接翻译实践,以及她们对待间接翻译的自觉意识。在20世纪初叶中国翻译规范的变迁过程中,女性译者的超前意识催发了新规范的萌芽,并在建构现代规范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翻译研究
    赵刚
    2014, 2(3): 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汉英词典》( 第三版)中的A字部为例,从词典学和翻译学两个角度指出了该词典中存在的一些翻译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文章认为,合格的双语词典翻译者应该既深愔译事又通晓词典学常识。
  • 翻译研究
    董晓波
    2014, 2(3): 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立法文本翻译的基本原则,通过词汇、句法、篇章三大方面对我国立法文本英译的一些翻译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结合法律翻译的实质指出影响和评判立法文本英译的关键因素, 应是交际目的、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和语用特征、不同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文化差异。
  • 书评
  • 书评
    刘力
    2014, 2(3): 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Melissa A. Bowles于2010年所著《第二语言研究中的有声思维研究法之争议》(Melissa A. Bowles, 2010) 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在理论层面,该书使用元分析方法系统梳理第二语言研究领域使用有声思维法的实证研究,并对研究者对该研究法提出的质疑进行回应。在实践层面,该书讨论有声思维法研究设计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为不同研究经验的语言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