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王守仁
    2011, 2(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面向时代要求思考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认为在新时期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和任务,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完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创大学英语教学新局面。
  • 语料库专题
  • 语料库专题
    肖忠华, 戴光荣
    2011, 2(1): 8-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二十年中,语料库方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翻译研究中范式的转变,从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翻译研究三方面,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加以探讨,以期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 语料库专题
    Sara Laviosa(著), 李德超(译)
    2011, 2(1): 16-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的重要发展历程,运用Richards & Rodgers (2003)语言教 学的三层次模式(three-level model),将它略作修改,用以检验目前在语料库翻译教学中使用 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发现:译员培训(translator training)和译员教育(translator education)对语料库 的运用上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对语料库的使用已经相当成熟,而后者只是刚刚取得一些进展。 导致这种差别的一个可能原因就是译员教育方面缺乏专门为其设计的跨学科理论框架。有鉴于 此,本文提出一种跨文化理论框架,并阐述该模型的架构原理。在此框架内,语料库将在语言 与翻译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与掌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原理包括: Kramsch (2006, 2009)提出的外语教育中的‘象征能力’(‘symbolic competence’),以及由Tymoczko (2007)提出的‘整 体文化翻译’(‘holistic cultural translation’)概念。
  • 语料库专题
    何安平
    2011, 2(1): 25-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说话者表达对命题态度和立场的“立标语块”。笔者采用Sinclair(2004)的词汇语法分析手段对以往基于语料库的机切四词语块研究成果作二次加工,构建起立标语块典型的形式、语义和语用共选范式;然后带入两个同质同源的中、英大学生英语口语微型语料库作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这两类学生的立标语块使用不但在频数和种类上,而且在语义和语用倾向上均有明显差异,由此引出对国内英语教学的反思。
  • 语料库专题
    朱晓敏
    2011, 2(1): 3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一种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本质的新模式,语料库语言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语料库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翻译研究领域里使用的语料库多为双语平行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单语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尤其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是一个鲜有人探索的未知领域。在课堂上使用可以免费获取的美国杨百翰大学的英语单语语料库(COCA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汉语单语语料库 (CCL语料库)能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 语料库专题
    罗毅, 蔡慧萍, 王金
    2011, 2(1): 38-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体验式教学理论在英语应用文体写作教学中得以成功应用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该实验以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主编的《体验英语写作》网络版为教学平台,从2005年起在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完成了四轮实验,涉及学生600多人。结果表明,受试学生的语类意识和应用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胥云, 武尊民
    2011, 2(1): 4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试策略是受试在考试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的解题步骤和程序,是效度验证的必要证据。纵览国外考试策略研究五十年历史(1958—2009),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研究重点是考试智慧策略,之后研究重心向语言学习者策略和考试掌控策略转移。本文综述了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考试策略研究应在平衡研究话题,完善考试策略分类和验证研究工具几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并进一步促使考试策略研究在考试开发和效度验证中发挥更大作用。
  • 理论研究
    范连义
    2011, 2(1): 52-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诸多自然语言之间的相同或相似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似”? 还是乔姆斯基的那种“人类共有的、先于经验而存在于个人之中的、无差别的绝对共性”?各家族成员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但其中并没有贯一的共性。我们可以假定有先天的语言器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对其进行清晰地描述,我们所有的语言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对相关语言现象的解释而已。一条绳子不是因为其中有一条贯一的线,而是线的相互纠结和交织。
  • 理论研究
    剡 璇, 徐玉臣
    2011, 2(1): 60-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以Martin等人的语言评价理论为框架,在对3 5篇原创英文科技学术论文语料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鉴赏”系统在科技语篇中的语义评价机制及其表意方式。研究阐释了“鉴赏”各子系统在科学语境中的评价内涵,系统分析了它们实现评价的运作特点。结果显示鉴赏性评价聚焦于科技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两者与其他“鉴赏”资源一样有在科技语篇“引言”和“结论”部分相对密集的分布倾向。语义评价主要围绕词汇系统来揭示或引唤针对科技实体及其价值的各种鉴赏意识,且表述形式丰富多样。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王艳
    2011, 2(1): 68-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对实践性知识的实践性、个人化和情境性等的理解出发,探讨优秀大学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1)优秀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与特点是什么?(2)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与影响因素是什么?(3)学生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研究采取定性个案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呈现以及教师自己的意义解释,揭示优秀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穆雷
    2011, 2(1):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论文的模式,指出由于没有先例,缺乏必要可资借鉴的模式,现有的MTI学位论文仍然倾向于套用传统的学术性学位论文模式,这就和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脱节,也背离了MTI教育设置的初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借鉴其它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笔者提出将MTI指导性培养大纲规定的三种学位论文方案调整为四种,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并分别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
  • 翻译研究
    王爱琴
    2011, 2(1): 8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翻译市场现状,依托市场的巨量需求与多元要求,探索实践型翻译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 “实习式”翻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即学生在课外参与教师承接的企业翻译实务,开展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翻译课题申报,以翻译社团形式参与社会翻译服务及当地翻译公司的翻译业务,或参加暑期社会翻译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各项翻译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 理论评述
  • 理论评述
    袁筱一
    2011, 2(1): 89-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