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杨枫, 孙凌
    2013, 1(03):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SP是以应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语域、修辞、语篇、目标情景以及学习技能分析等原则形成的一门英语教学理论,其核心在于其鲜明的英语工具性、服务性和专业性,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市场驱动型英语学习。ESP滥觞于英语国家,更适合于官方语言或教学语言是英语的国家;其本质与我国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定位相背离;只是契合某些关键学科和专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ESP教学又是一个社会语言学范畴,涉及很多政策性、技术性及文化性的问题,所以应该在保证通识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根据各高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由各院系的专业要求、就业需求和ESP的教学资源审慎决定是否开设ESP课程;同时要加强ESP理论探讨与教师发展规划;加强ESP教材的编写、使用和评估建议,使ESP在我国关键学科和重要专业上发挥作用,以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ESP理论贡献中国经验 。
  • 特约专栏:大学英语改革专栏
  • 特约专栏:大学英语改革专栏
    蔡基刚
    2013, 1(03):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下,台湾成功大学对自己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开展了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为核心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本文通过对该校改革的ESP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师建设等的介绍,阐明了大陆高校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的必要性。
  • 特约专栏:大学英语改革专栏
    邹文莉
    2013, 1(03): 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对作者过去在Career English上发表的一系列针对成功大学专业英语课程之建置、内容及评估重新整理并做一完整汇报。希望透过成功大学专业英语课程之实践能提供从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单位及人员相关的知识、经验及分享,让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得更完整,嘉惠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
  • 特约专栏:大学英语改革专栏
    黄国君, 夏纪梅
    2013, 1(03): 17-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触屏信息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对课堂里来自教师有限的“口头信息”和来自课本静态的“纸质知识”乃至“众随一人”的师生关系,从不满足发展到软抵制,课堂危机由此产生。本文依据“有效教学”的相关理念,针对当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课堂形态、师生关系、评价体系进行了反思。只有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材、教法、评价、角色、任务等各个环节保障实现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是解决课堂危机最根本的出路 。
  • 特约专栏:大学英语改革专栏
    唐树华, 文兵
    2013, 1(03): 2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分级教学、综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等阶,分课型和分科英语教学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现实和未来走向。本研究将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作为分课型教学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分课型教学的可操作模式 并以某211高校的分课型教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呈现学生对分课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整体四级考试成绩、写作水平以及学生口语课堂的参与度等方面的提高。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陈新仁
    2013, 1(03): 26-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源于个人话语范畴的介入标记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用语中 。对中文印刷广告的历时考察显示,广告语篇中的个人介入成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个人化言语行为的实施频率越来越高;体现个体交际特征的礼貌策略的使用频率在显著增加。这些发现似乎表明,广告商面向目标消费者采用的言语交际方式越来越个人化,其动机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乃是试图强化广告话语对消费者的情感影响和劝说力度。
  • 理论研究
    杨华, 文秋芳
    2013, 1(03):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理论不仅是形成性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更是新时期提高我国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国内外课堂形成性评估文献,讨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的定义及特,征 评述相关实证研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适用我国外语教学实际的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理论提出三条建议 : ( 1) 从一线课堂实践出发 ; ( 2) 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抓手; ( 3) 以形成性评估各环节之间的“相倚性”为核心。
  • 理论研究
    龚嵘
    2013, 1(03): 3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范式是数据驱动型研究之灵魂,本文从研究范式角度思考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新生长点。 全文分三部分:首先,基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假设,梳理定量与定性研究设计的范式理论视角(实证主义vs.阐释主义)。其次,通过MLJ 、TQ、SSLA 等杂志透视国外二语教育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变迁,剖析定性与定量研究各决策环节间的制约关系,揭示宏大理论取向与范式理论视角对两种研究设计的显性、隐性影响、最后,针对我国英语教育研究现状,探讨阐释主义定性研究在课题拓展、理论探索等方面的潜在贡献。
  • 理论研究
    单谊, 戴劲
    2013, 1(03): 47-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被XX”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用现象,涉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研究构建“被XX”的动态顺应模式来描述、分析和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发现该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产生、发展和运作是历时顺应的结果,扩展了语言的意义潜势。其广泛使用是共时顺应的表现,体现交际者对语境因素和语言客体的动态顺应以及语境因素和语言客体之间的相互顺应,使读者产生较高的意识突显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意图。
  • 理论研究
    李颖
    2013, 1(03):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外语界提出自主学习的理论,对不同的“自主”概念有精确细致的研究。而国内所指称的“自主学习”却是一种统称,在本质上并不等同于源自西方的autonomous learning,却更接近于self - instructed learning(自我指导式学习)。之所以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解读,主要是因为在西方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对原著的理解有偏差和对国内的环境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实践中师生对“自主”没有信心,也体会不到“自主”的优越性。本文以self - instructed learning为比照,对“自主”理论本土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溯源与反思 。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徐昉
    2013, 1(03): 6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有关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与认知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通过梳理三本SSCI 期刊80 年代以来的论文研究发现,国外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即学术英语写作过程、学术写作的认知特征、学术写作的身份建构和学术写作的影响因素。本文重点分析课题的分布情况,评价相关研究内容与发现,并就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分别讨论今后的发展空间。
  • 实践研究
    孙璐, 金衡山
    2013, 1(03): 67-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文学课自改革开放后重回大学校园,其高校教材编写在九十年代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纵观九十年代出版的二十余部高校美国文学教材,着重对比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十余部,可以发现它们在编写体例、收录作家及其作品、教学实践的可行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色。在结合九十年代我国美国文学研究发展趋势和高校美国文学教学实践反馈的基础上,九十年代高校美国文学的教材编写在整体上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与繁荣。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康志峰
    2013, 1(03): 7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Dawkins提出的模因论为认知理据,认为模因论使人们走出焦虑整体论的误区,形成多模态焦虑级度论之模因观。口译焦虑分为高焦虑(HA)、中焦虑(MA)和低焦虑(LA)三个级度。实验证明MA对口译具有正面效应,HA和LA对口译具有负面影响。因此,应对HA和LA的学生实施"AA+EA"策略,使之以最佳的心态\情态和状态进行口译,从而圆满完成口译任务。
  • 翻译研究
    陈水平
    2013, 1(03): 8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教学行动研究的五步法,从翻译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不断反思项目翻译教学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环境下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的产学研链条以及开放式项目教学模式。
  • 书评
  • 书评
    朱天文
    2013, 1(03): 8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博厄斯-贝耶尔(Jean Boase - Beier)的2011年新著《翻译研究批评导论》是由英国学术出版集团Continuum出版的语言学研究批评导论丛书之一。本文具体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了该书批判性论述的七大亮点。该书认为文学翻译是一切翻译的基础,将翻译理论与实例紧密结合,批判性地将认知诗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和翻译教材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