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一
  • 特稿一
    高一虹
    2015, 2(1):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英语教育激发了各种强烈的情绪情感,包括: 以八九十年代为代表的“多快好省”激情与亢奋,与其相联系的是经济腾飞、发财致富的强国强己之梦;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变得突出的“费时低效”焦虑与沮丧,因英语的学习成就与期待目标相差甚远; 世纪之交开始,在包括近期“英语退出高考”政策酝酿等事件中凸显出的担忧与恐惧,与其相联系的是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蚕食的威胁。这些不无矛盾的情绪情感体现于语言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学习者诸多层面的话语之中; 蕴涵在矛盾之中的是国人持久的心理情结,即对文化认同的维持与扩展、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憎恨。英语教育像是一块屏幕,在其两面投射着我们的爱与恨。这一心理情结植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情境,同时也通过话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自我固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情境中,这块屏幕或许应该转变为一面镜子,供我们反观矛盾的认同需求。在清晰的觉察之下,我们应能放下一些忽冷忽热的“疯狂”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开放性、对话性、创造性的心态对待外语与母语教育,达到“1 + 1 > 2”的“生产性”效果。
  • 特稿二
  • 特稿二
    高立希
    2015, 2(1): 8-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最主要译者之一高立希( Ulrich Kautz) 先生在2014 年4 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镜中之镜: 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在这个发言中,高立希先生基于他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三十年经验回答了如下问题: 怎样把中国当代文学引入德国? 翻译在这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 具体而言,他探讨的话题包括: 德国读者为什么要看中国小说? 目前德国能买到哪些作家的德文译本? 德国出版社在选择翻译中文书籍时,有什么限度和偏好? 德国汉学家选择翻译对象的标准是什么? 德国汉学家( 包括高立希本人) 在翻译中国小说时碰到的普遍困难是什么? 高立希本人在翻译当代中国小说时采取了哪些策略?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彭剑娥
    2015, 2(1): 1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综合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国际姿态的理论框架,探讨自我系统的三个维度、国际姿态和英语学习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调查数据来自1021 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学习经验、理想自我和国际姿态对努力程度有直接影响; 学习经验、应该自我和国际姿态直接影响理想自我; 学习经验对国际姿态有直接影响。跨组不变性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经验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增强,理想自我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则减弱。
  • 理论研究
    刘凤阁
    2015, 2(1): 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Dornyei 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框架下,以中国不同英语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进行了一次效度验证。实证调查工具为两份调查问卷,共收集了956 名被试的调查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了拟合标准; 路径分析统计结果也显示模型的绝大部分路径是显著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群体中,“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的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 理论研究
    李清华, 孔文
    2015, 2(1): 24-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国外学者对形成性评估效度和信度理论的研究,提出适用于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本框架采用Messick( 1989) 的“整体效度观”,把形成性评估的效度界定为,评估结果的解释和使用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 效度验证应当从评估的构念、任务、过程、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后果和课堂环境等方面收集证据。参照Bachman & Palmer( 2010) 的AUA 模式,本框架明确了效度验证所要回答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 理论研究
    邢嘉锋, 李健雪
    2015, 2(1): 3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喻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研究促进了对两者认识的协同发展。在隐喻通过语篇获得了实证数据支持的同时,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中的能动作用也日渐显现。而隐喻作用下的语篇则由被动的数据解构体转变成积极的生成空间,具有可识解性。我们认为,语篇空间是一个由隐喻绘制的认知图,隐喻图绘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和动态性等识解手段,赋予了语篇意义和生命。据此,本文以Virginia Woolf 的演说“女性的职业”为例,论证语篇空间意义识解过程中隐喻的认知图绘功能,为隐喻应用研究以及认知语法介入语篇研究提供启示
  • 理论研究
    杜方圆, 邱东林
    2015, 2(1): 3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停顿式听写法( paused transcription) ,比较英语听力中以下各组词的识别率: 实词和虚词,名词和动词,介词词组中的介词和动词词组中的介词。目的旨在通过英语语流中的词汇识别来探究学生听力过程中注意力的分配。结果表明,实词、名词和介词短语中的介词的平均识别率均高于相对应的虚词、动词和动词短语中的介词。另外,研究还发现名词和动词的识别率均较高的学生听力成绩较高,能完整写出介词词组的学生远远多于写出动词词组的学生。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廖炜春, 金衡山
    2015, 2(1): 4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革结束之后,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文学史、作品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等三个方面考查当时的高校美国文学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共同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编写体例、作家作品选择以及评介等都表明,在高校学术体制重建和发展时期,美国文学教学正逐步摆脱旧的研究视角,自觉吸纳国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为未来美国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 实践研究
    李景娜, 王瑶
    2015, 2(1): 50-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说话人,以英语专业研究生和英美留学生为听话人,考察了听话人对说话人口音的感知以及说话人的口音对听话人理解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英汉本族语者都认为韵律特征和口音感知最相关,而在口音和言语理解度的关系上存在较大差异。英语本族语者认为韵律特征与言语理解度关系最密切,而汉语本族语者则认为韵律特征在言语理解过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研究结果对二语语音习得理论构建和语音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 实践研究
    张珊珊
    2015, 2(1): 55-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出现的争议,本文对该问题做了探讨。基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呈现“大学英语学习专业化,专业课程学习国际化”的现状,本文以教学的角度,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变化和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等两个方面阐述观点并予以论证。
  • 实践研究
    谭霞, 张正厚
    2015, 2(1): 59-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医学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之间的两相关系以及它们的多维关系。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学习策略中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及自主学习能力中目的要求、目标计划和监控评估对四级成绩具有显著预测力。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学习策略对四级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显著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对四级成绩亦有明显影响。
  • 翻译研究
  • 翻译研究
    宋健飞
    2015, 2(1): 66-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一百多年前曾在欧洲被广为译介,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法国汉学家巴赞是欧洲最先翻译水浒故事片段的译者,但史料证明,德国汉学家在1834 年就节译了该小说中的章回,时间上比巴赞的翻译早整整16 年,同时,此后陆续问世的德译本《水浒传》,也各具特色,形成欧译《水浒传》之林中的独特风景。本文对《水浒传》三个德译本及其译者的情况作粗浅的梳理,以实例阐述其各自的特征。
  • 翻译研究
    冯全功
    2015, 2(1): 7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貌修辞是一种旨在利用字体字形、排列方式、标点符号、图形图表等手段来提高作品视觉效果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多有应用。本文以霍译《红楼梦》为例,从字体字形、排列方式和标点符号三个方面论述了形貌修辞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霍译《红楼梦》中的形貌修辞体现出很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具体语境中的认知凸显度十分明显,为其译文的总体文学性和艺术性贡献了一份力量。形貌修辞在文学翻译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译者要善于根据题旨情境对之进行充分利用,以提高译文的视觉效果。
  • 翻译研究
    焦鹏帅
    2015, 2(1): 8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译介研究中1949 年以前的空白和不清表述的研究现状,本文借助大成老旧刊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两个专业文献库进行细致考据,首次指出弗罗斯特及其诗歌在中国1949 年以前的译介并非空白,而是成果累累,有介有译,并厘清了我国首位译介弗诗的译者和译作这两个重大史实。研究结果比现有论述提前了14 年,同时对该时期的译介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成因分析。
  • 翻译研究
    梁真惠
    2015, 2(1): 8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本主义”价值观贯穿于阿瑟·韦利的中国经典翻译,尤其体现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这种价值观“向外”体现在尊重与平等看待“他者”文化,具体反映在他的翻译诗学和翻译方法上: 发明“跳跃韵律”以凸显中国诗形貌,采用直译方法以彰显中国诗意象; “向内”体现在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品性,具体反映在他的中国诗歌翻译取向上: 钟情于陶渊明、白居易及袁枚这类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隐逸诗人,其 “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呼应。